本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董銘
“中國電影回來了!”第69屆柏林電影節16日晚在柏林落幕,獲獎大熱門中國影片《地久天長》不負眾望,兩名主演王景春和詠梅獲得銀熊獎最佳男女主角,引發德媒關注。
被王景春和詠梅“深深感動”
《地久天長》是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片。這部時長近3個小時的電影講述兩個家庭因一次意外而疏遠,相隔多年后再度聚首。新科影帝王景春并不陌生,5年前他因參演《白日焰火》來柏林走過紅毯。那一年,廖凡“擒熊”成功,成為柏林電影節首個華人影帝。今年在領獎時,王景春感慨地說:“5年前我坐在臺下,今年我站在這了。我想對天堂的父親說‘好久不見,爹。”首次參加柏林電影節就斬獲影后大獎的詠梅,在今年參加電影節期間度過自己39歲生日。上臺領獎時,詠梅喜極而泣:“這是一個關于一對父母失去兒子的故事,最感謝王小帥導演,讓我站在這里。”在她之前,榮登柏林電影節華人影后寶座的還有張曼玉(《阮玲玉》)和蕭芳芳(《女人四十》)。
“德國之聲”稱,揭曉中國演員獲獎的那一刻,守候在柏林電影節場外紅毯邊的影迷們發出歡呼。“深深感動”,這是德國RBB電視臺給予王景春和詠梅表演的評價:“即使在最情緒化的關鍵場景中仍保持克制。兩人是如此深入地融進角色中,以至于不需要任何的爆發,就能讓觀眾經歷人物的痛苦。一個小手勢,一句話,已足夠。”
“來自中國的偉大史詩”
因有新生代明星王源的參演,《地久天長》在中國關注度超過普通的文藝片,德國媒體也給予該片極高評價。以嚴肅報道著稱的《法蘭克福匯報》盛贊:“《地久天長》是一部來自中國的偉大史詩電影。電影通過一個平凡的故事講述中國的時代背景,不管是表演、音樂還是畫面,都給人一種新鮮感。”王小帥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電影能獲得好評,“說明這個片子觸及到許多中國人的情感神經”。德國《薩爾布呂克肯報》稱,這部影片是柏林電影節的最愛。《時代周報》則說,故事有一種痛苦的美。
今年共有超過10部由華人主創的影片來到柏林,其中有3部直接進入主競賽單元。王全安執導的《恐龍蛋》此前也被列入10部最有可能獲得金熊獎的影片之一,而由青年導演王麗娜執導的中國影片《第一次的離別》榮獲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大獎。德國《柏林日報》稱,前些年柏林電影節有些“疏遠”中國電影,尤其是去年,沒有一部華語電影入選主競賽單元。不過從今年可以看出,中國電影仍是柏林電影節的最愛。未來,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影市場,投資規模和制作水平都在提升。
柏林電影節迎來“重塑”
“這是一個女性主義的柏林電影節”,法國《費加羅報》評論稱,“評委會主席也是女性——來自法國女星朱麗葉·比諾什。今年16部競賽片中有7部來自女性導演之手,雖然還沒完全達到和男性五五開,但也遠高于戛納(14%)和威尼斯(5%)的比例”。今年柏林雖然重量級名導的作品不多,但不少新銳作品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金熊獎最佳影片得主《同義詞》,講述一位以色列青年決定放棄自己的祖國和母語希伯來語,移民法國并改用法語嘗試重新生活,且與一對富裕的法國人發生的情感糾葛。美國《好萊塢報道者》評論,“影片揭示了想靠移民來逃離故土是多么徒勞”。有德國媒體認為,該片能打敗《地久天長》等片子拿下最高榮譽,主要還是“主題好”,契合歐洲當下熱門話題。而法國著名導演弗朗索瓦·歐容的新作《感謝上帝》則把焦點對準教會中的神父孌童罪行。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3名受害者成年后如何討回公道,獲得僅次于金熊的評委團大獎。
《紅高粱》《香魂女》《圖雅的婚事》《白日焰火》等中國電影都曾摘得金熊獎。這不得不提及自2001年起擔任柏林電影節主席的迪特·科斯里克。今年將是他最后一次擔任電影節主席,此后電影節將首次在兩位領導者帶領下繼續前進:此前負責洛迦諾電影節的意大利人卡爾羅·卡特瑞恩將擔任藝術總監,來自荷蘭的瑪麗埃特·里森貝克擔任商業總監。“柏林電影節必須重塑自我”,柏林《每日鏡報》稱,10天內看400部電影的時代即將結束。按照柏林電影節組委會計劃,明年柏林電影節將挪到2月底舉行,未來電影節規模將更小、更精,并邀請更多明星,更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