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無論中國國內還是美國國內,似乎都有不少人對世貿組織(WTO)存在一些偏見或誤解。比如中國一些人認為,世貿組織是美國等國家創設,美國對其有極強的影響力,甚至使它成了美國制度霸權的自然延伸。美國借助世貿組織推進其華盛頓共識,損害他國利益,中國入世幾乎變成美國對中國單邊要價的平臺。而美國國內不少人,甚至包括當前政府內部一些成員,認為世貿組織雖由美國倡議建立,但越來越發展成為損害美國利益的國際機制,美國被世貿組織不公平地對待。正因如此,美國一些人鼓吹要退出世貿組織。
客觀而言,與其他國際經濟機構相比,世貿組織所取得的成就是最為顯著的。世貿組織及其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在二戰后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沒有世貿組織推動的自由化,全球貿易不可能有現在的規模;沒有世貿組織構建的國際規則,全球貿易不可能以相對穩定的態勢發展。世貿組織相對于發達經濟體的獨立性也是最為突出的。與世界銀行和IMF的主要負責人均來自歐美不同,世貿組織絕大多數總干事來自歐美之外。世貿組織投票權更為平等。所有國家,包括美國,在其中沒有所謂的一票否決權。
世貿組織最重要的“牙齒”就是爭端解決機制。這個機制相當于國際貿易領域的“裁判”。世貿組織成員間有矛盾,可以訴諸這個機制加以解決。從判決情況看,這個機制相當公平。一是所有成員都可以對其他成員國提起訴訟。美國作為被訴訟方的次數最多。二是判決結果總體上并不偏袒大國。美國在所有涉及自身的判決中,總體勝率在40%左右。中國、歐盟和日本等重要經濟體在其中雖勝率不同,但勝敗皆有。正是有了這個爭端解決機制,成員國對世貿組織的信心就會增加,保護主義行為也會相對受到抑制。
世貿組織并不偏袒任何一個國家,這卻成為美國政府厭惡世貿組織的理由。美國國內一些鷹派認為世貿組織不受控制,因此試圖采取各種措施限制世貿組織的影響力,甚至以阻撓上訴機構委員就任這一方式來“休克”世貿組織的核心機構。
世貿組織作為全球貿易多邊主義的最后保障,沒有被美國政府的手段所擊垮,仍然繼續發揮著作用,捍衛自由貿易和規則體系。所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經濟體必須看到這一令人鼓舞的現實。它充分表明,盡管面臨各種挑戰,國際貿易機制的獨立性繼續存在,以堅守規則的方式抗拒著個別國家的貿易霸凌。
進入21世紀以來,世貿組織命運多舛。先是推進多哈回合談判不力,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合法性;后有面對部分國家采取極為蠻橫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權威性飽受質疑。但世貿組織以實際行動表明,在全球貿易風雨飄搖的困難時刻,它仍然具有堅強的生命力,是全球多邊貿易體系中無可爭議的制度支柱。只要通過合理的組織改革和規則調整,包容主要成員的利益,世貿組織仍將發揮關鍵性作用,鞏固國際貿易領域最大公共產品提供者的地位。▲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