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洪 盧麗娟
2018年11月17日19日,由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辦,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南大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在重慶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當代世界變化與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光明日報》《國外社會科學》等十多家著名雜志社和人民出版社、重慶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的編輯和記者,共計150余人出席了會議。在開幕式上,陳學明教授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傳入中國的最大的一種外來文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是改革開放消化吸收外來文化成功的一個例證。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從善如流、兼收并蓄,其在不同階段都對我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前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也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重大意義,就在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提供理論啟示。
與會專家學者著重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深入研討。
一、有關西方實踐哲學傳統與國外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的研究。張一兵教授認為,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一書是晚期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奠基,列斐伏爾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重新研讀空間問題,他循著馬克思的關系問題論思路來理解空間,認為社會空間不是“空場”,空間中存在的各種事物都是一種關系的建構物。魏小萍研究員認為,歷史主客體概念及其理論是盧卡奇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其早期從無產階級歷史地位的變化中來理解歷史主客體概念,其后期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歷史主客體概念,從人在自然、社會對象性關系中的主體性作用來理解歷史主客體概念。黃其洪教授論證了拉呂埃勒對巴迪歐數學本體論的批判,巴迪歐基于對哲學終結論和海德格爾的“詩性本體論”的批判提出數學本體論,認為數學本體論是在一個相對主義占主流的今天重建普遍主義的唯一道路和言說存在的唯一途徑。拉呂埃勒立足于“非哲學”的立場對巴迪歐數學本體論給予了批判,這是西方實踐哲學傳統在當代的延續。丁立群教授認為,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傳統,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很重要的哲學背景,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傳統,把傳統的實踐的政治哲學變成了勞動的社會哲學。劉宇副教授認為,阿爾都塞的主要理論工作是闡發一種特殊的實踐哲學,他的實踐哲學探索為馬克思主義重新理解歷史與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
二、有關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的研究。張雙利指出,盧卡奇直接用第二自然的概念來界定現代人的根本困境,強調自由的原則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已經走向瓦解,個體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成為徹底的被規定的對象。李西祥副研究員認為,齊澤克與巴迪歐之間的分歧表現在“存在、世界和事件”的三元組上,且這種根本分歧乃是存在論上的。唐正東教授關注了雅克·比岱的現代性批判理論研究,以言語為切入點,討論了言語在何種意義上具有本體論的地位。夏銀平教授認為,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文化思潮和大眾社會心理的社會主義在俄羅斯民間仍存在,它雖不是官方意識形態,但有著復興的民眾基礎。
三、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意義的研究。王雨辰教授認為,應當使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服從和服務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設和現代化實踐,實現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之間的有機互動。只有科學評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得失,才能使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思想資源。劉卓紅教授主張,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重視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認為研究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使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回到馬克思主義軌道的重要切入點。王福生教授認為,共產主義觀念的復興是西方激進左派現今最重要的發展動向。西方激進左派對共產主義觀念的復興和其他一些學者對其所做的批評,一方面因為無視或不能解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唯物主義歷史觀之間關系這一難題而將同時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對我們如何堅持和發展符合時代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參照。張亮教授指出,早期盧卡奇各個階段的思想與著作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它們超越盧卡奇本人的主觀意圖,發揮了客觀的多重思想史效應。夏瑩教授認為,事實性原則優先于歷史總體性原則。歷史并不是在人的創造中完成的,并由此而被人全面認知,而是相反,人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歷史的特定局勢也創造了人。
四、有關國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的研究。尹樹廣教授指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在對當代資本主義問題的研究中存在“左翼存在論”傾向,把社會性的問題寄托在存在論上,想要通過存在論來設定一種社會的主體、革命的主體,其可行性值得懷疑和做進一步研究。藍江教授指出,在進入到數字化時代之后,人們在熱衷于各種智能設備和數據信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新異化的誕生。對于數字時代的異化,需回到馬克思主義對異化的經典分析來理解。韓秋紅教授認為,做整體性理論建構的基點應該是現代性問題和現代性批判,在理論目標上由擺脫蒙昧狀態轉變為對現代性墮落的哲學批判,在批判主題上從對資本的揚棄轉變為對社會的總體批判,在價值取向上由解構元敘事轉變為對未竟事業的不懈追求。胡劉教授指出,資本在對社會的全面控制中產生了現代性困境,西方馬克思主義從認識論問題的討論深入到本體論問題,背后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即歷史觀,涉及另一重要問題,即對資本范疇的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范疇具有和一般物質財富不同的含義,它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一種結構性的東西而存在,它不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范疇,而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范疇。孔明安教授指出,馬克思看到了階級社會的公平正義的抽象性、虛偽性及其不可能性,只有揚棄財產權問題上的“私有制”的階級屬性,才能走出公平正義問題的困境,并最終走向未來的共產主義。吳猛副教授認為,在當代左翼思想家們的討論中,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往往被片面化理解。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法被分割為與“經濟”有關的部分以及與“政治”有關的部分,更無法被片面地用某種“價值”加以概括。
大會閉幕式由陳學明教授主持。王鳳才教授作大會總結發言,他指出不同研究各有其特征,各有其價值和意義,與會學者的交流討論需要的是理想的交往共同體和理想的言談共同體,即話語平等、真誠對話、求同存異、謀求共識。21世紀的世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復數,而不是單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共同構成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格局。
(編輯:李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