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銀
【摘 要】日趨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與廣域流轉的海量數據匯集奠定了大數據時代提升氣象信息傳播力并拓展流通途徑的充要條件,推進全媒體時代氣象信息傳播內容海量化、傳播形式交互化、傳播期限時效化、傳播成本低廉化等。基于不健全規制體系與頻繁侵權行為導致現實困境的文獻研究,提出構建最優傳播規制體系、架設統一傳播平臺與完善傳播程序等提升海量氣象信息傳播力的途徑。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severe climate change situation and the massive data collection of wide-area circulation have laid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enhancing the dissemination abilit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expanding the circulation channel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t also promotes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content, the interaction of dissemination forms, timeliness of dissemination period, low cost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weather information in the all media er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real dilemma caused by the imperfect regulation system and frequent tor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ways to improve the dissemination ability of massiv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structing the optimal dissemination regulation system, setting up a unified dissemination platform and perfecting the dissemination procedure.
【關鍵詞】大數據;氣象信息;傳播力;途徑
【Keywords】big data;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bility; path
【中圖分類號】P4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1-0158-02
1 引言
2017 年,我國暴雨洪澇災害比較突出,暴雨過程頻繁、重疊度高、極端性強;登陸臺風多、時間集中,登陸點重疊;高溫日數多,北方高溫出現早,南方高溫強度大。全球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嚴峻形勢要求采取各種措施應對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建立健全的氣象災害預警防范和風險評估機制,有效預防、控制和降低氣象災害導致的損失,無形之中增加了氣象信息的公益與商業價值。
2 氣象信息傳播的特征
2.1 內容海量化
隨著信息社會日益發展與數據挖掘技術不斷提升,全球云系統集中形成協作端塊,在個性化定制與擴展的基礎上“實現全人類的信息共享”[1]。氣象信息傳播的物理終端大幅增多、巨量資料逐步多樣化且數據加工能力日益提升。目前,我國擁有自動監測站點50000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點2000 余個以及其他各類觀測站點千余個,這些自動監測站都安裝有數量不等的氣象要素傳感器,每個傳感器每分鐘采集氣象要素一次或多次,而獲得的氣象數據通過氣象專網或GPRS網絡匯總到省級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我國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較20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基于巨量觀測信息的運算分析有效提升了氣象信息實時分析的準確性。
2.2 傳播交互化
傳統氣象信息的傳播往往局限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不足以有效反映一段時間內廣域氣象狀況的實時變化。多元互通的大數據系統實現了各種傳播渠道的有機組合,構筑打破氣象信息傳播空間束縛的氣象顯示、預報、預警通知和大眾傳播的完備框架,以最優方式合理達到傳統分塊割裂的氣象信息集群的全方位適配融通,及時充分地獲取與處理反饋。
2.3 價值時效化
氣象信息傳播時效性直接影響到防災減災的效果,近年來,氣象預警信息短信發布及時性常被人們詬病。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根據北京市政府舉行的災情通報會的數據顯示,此次暴雨過程共造成79人死亡,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在特大暴雨汛情通報會上,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曲曉波說,這次暴雨預警比較及時,最早的預警在21日上午9點30分已發布,后又根據情況變化逐步調整級別。氣象部門有短信終端發送渠道,但北京有2000萬常住人口,95%以上擁有手機,發送短信的基站卻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別集中,很可能都集中在一個基站覆蓋范圍內。“聯通曾經幫氣象部門做過測試,一條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鐘最快能發出去400條,按照這個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長時間,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時候災害天氣已經結束了,預警也就沒有意義了。”
氣象信息產品的特殊固性決定其價值隨著預測時間推移而遞減,超過有效期的信息將失去實用價值。尤其是對民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災害性氣象警報的不適時傳播甚至會誤導公眾。大數據系統有利于及時迅捷地傳播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2]。
2.4 成本低廉化
目前, 國內氣象信息的傳播媒介主要有以下幾種: 電視、廣播、報紙、96121氣象信息電話、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網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牌、預警大喇叭等,其中96121氣象信息電話、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網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牌、預警大喇叭等,部分或者全部由氣象系統布設、調試及日常維護,氣象信息存儲與流動的軟、硬件成本高。
大數據環境中氣象信息存儲與流動的載體設置與運營由服務提供者全權掌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參與者的軟、硬件負擔,最迅速與最準確地有效傳播氣象信息資源。
3 氣象信息傳播的現實困境
3.1 不健全的規制體系
我國的政策法律體系中明確規定氣象信息傳播的基本事項,構建起公眾氣象預報與災害性天氣警報的統一發布制度,要求各級各地氣象臺站獨立承擔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發布氣象信息的責任。網絡時代傳播的特征是大眾媒體和自媒體共存,其中,自媒體的傳播大多是無過濾傳播,或者是“后置過濾”式傳播,這樣難免會產生誤傳和謠傳。未明確氣象信息交互融通的程序規則,相應執法與司法機制不健全亦導致氣象主管部門對于違規單位和個人的執法力度有所欠缺。
3.2 頻發的侵權行為
隨著廣域信息共享持續發展與數據挖掘技術不斷提升,不健全的規制體系與公眾薄弱的法權意識等刺激氣象信息侵權行為逐漸增加。傳統的避免氣象信息非法傳播的物理隔離與訪問控制在大數據環境中喪失了用武之地,虛擬機監控器體積爆漲與動態遷移過程日益復雜化催生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為針對海量氣象信息服務端點的惡意攻擊與在途數據攔截提供了重要助力。即時數據平臺為未經許可地獲取與更改氣象信息創造了便利條件。高效整合的共享系統降低了非法的氣象元數據分析與播發成本。龐大的氣象信息服務市場意味著巨大經濟利益,不少媒體和其他商業機構竭盡所能地將氣象信息納入自身服務范圍。
4 傳播力的提升途徑
4.1 構建最優傳播規制體系
我國對氣象信息傳播的態度是鼓勵依法開展氣象信息服務活動,支持與氣象信息服務有關的科研開發和成果推廣應用,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支持氣象信息產業發展,但也要求氣象信息服務應當遵循自愿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完善保障氣象科技成果的各項規則、增補氣象信息傳播服務協議必備條款、健全海量數據庫綜合運作監管機制、完善懲罰機制、提高傳播透明度等一系列舉措,平衡氣象臺站等氣象科技成果合法持有人、氣象主管部門、各類氣象信息服務提供者、其他侵權人及廣大受眾的利益,實現氣象信息傳播環境持續創新,推動大數據時代的綠色經濟增長。
4.2 架設統一的傳播平臺
大數據時代氣象信息傳播形式大數據化的變遷中需要構建統一平臺,全面暢通傳播渠道,實現信息資源在各類數字化傳播系統中的有機整合與內容創新,切實提高傳播準確率與覆蓋率,增強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能力。任何媒體和機構有償或無償傳播氣象信息必須取得氣象臺站授權,利用氣象信息從事營利性活動更需要使用者向氣象臺站繳納相應使用費。
4.3 完善傳播程序
氣象信息在大數據環境中的高效傳播需要進一步完善整個流程。氣象信息傳播各方須至氣象主管部門辦理核準登記手續,未進行登記的不得擅傳;在向社會發布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時,必須與當地氣象臺站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如實提供實時數據且標明發布臺站名稱與發布時間。
氣象主管部門不僅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維護氣象信息知識產權,責令未經許可而盜傳信息者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追究相應民事責任,還必須加大行政執法力度,依據程序法和實體法處罰非法傳播氣象信息的違法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參考文獻】
【1】蔣潔. 云數據安全風險與規制框架[J]. 情報資料工作, 2013, 34(1):57-60.
【2】沈文海. 再析氣象大數據及其應用[J]. 中國信息化, 2016(1):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