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頭明
【內容摘要】在物理學中磁感線的方向可以用小磁針來檢驗,教育方向、目標的成功是由學生的獲得感來檢驗,因此“寶寶”有發言權,同時正確的教育可以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其次,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換的教育方式猶如變換的磁場, 可以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使教育功能事半功倍。
【關鍵詞】教育 磁場 聯系
在物理學上磁場有兩大特性:特性一,磁場的磁感線的方向從外部看是從北極指向南極,且磁場中任意一點的磁感線的方向就是將小磁針放在該處時小磁針北極的指向:特性二,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
教育的總體目標可以看作是磁感線的方向,受教育者個體的個性的發展則可以看作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的指向,這些指向各不相同即個體的個性的發展不盡相同,但若把這些小磁針的北極的指向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條從北極指向南極的曲線,即每個個體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則教育的總體目標也就實現了。此外,不斷變換的教育方式猶如變化的磁場,使受教育者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我們把這種磁場的性能在教育上的應用稱之為教育的磁性現象。
教育的磁性現象體現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教育者的目的、方法、手段隨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等的不同而不同,施教者必須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就是通常所講的要因材施教,切不可憑自己的主觀意愿來組織教學,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此外,施教者的人格魅力、才藝、品質、性格、情趣等綜合素質對受教者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中小學校的班主任對這一點尤為重要,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之中班主任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的效果。
一、教育是磁場,學生是小磁針,教育的目標和方向要由磁針來檢驗
1.盡管教育目標具有歷史性,但是使受教育者得到發展卻具有一致性
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教育目標會根據具體情況作出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要求,如:五十年代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特殊情況下,毛澤東同志在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長期以來它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引導著我國教育工作不斷前進。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以后,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九十年代以及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這正是根據我國當時所處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教育目標。不管怎樣,教育的目標離不開對受教育者的培養,從而使受教育者成為國家的人才,這是教育目標的出發點也是其根本。
2.盡管教育的目標是一個宏觀概念,但教育目標的最終完成還得依靠受教育者
國家的教育目標由國家的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的需要制定,它體現國家意志,但教育目標要有針對性即教育要滿足個體的發展。教育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屬,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馬克思說:“人,不是抽象的純生物的個體,而是一定社會的具體成員……”這就好比,磁場中不同的地方小磁針北極的指向不同,但是倘若將這些小磁針北極的指向連接起來,會發現它是一條從北極指向南極的封閉曲線(總趨勢),這形象的說明了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和教育的總體目標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了發展,才能構成教育的總體目標的實現,因為社會需要的是各種類型的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同一幅尊容。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人們的生產關系“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是與同一時期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所以它們的歷史同時也是發展的、為各個新的一代所承受下來的生產力的歷史,從而也是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隨后,他在致巴·瓦·安年柯天的信中寫道“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的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些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因此,個體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微觀的體現,是教育目標實現的根本形式。
3.教育的價值取向是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智慧、德形、身體“和諧發展”的思想;十七世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的教育觀是“教育在發展健全的個人”;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J,Rousseau l712-1778)認為“兒童自然”決定教育目的,盧梭思想反對對兒童個性的壓抑,要求教育應該順應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十九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說“教育在使人的各項能力得到自然的進步的與均衡的發展”。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 (J·DeWey· 1859-1952)在他看來,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他反對脫離兒童的本能、需要、興趣、經驗對兒童生長過程強加目的……是對兒童個性粗暴干涉,杜威還提出,學校即社會的主張要“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蘇聯的一批教育改革家提出“合作教育學”的思想,主張個性的民主化“這是個人的一切才能和精神的發展和解放”,認為“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鮮明的、剛強的、創造性的為祟高理想所鼓舞而熱情奮發的個性”。
日本的《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關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詢報告》(終結報告)也提到,“本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鏟除迄今我國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病一一劃一性、僵硬性、封閉性確立個人尊嚴、個性尊重自由和紀律、自我負責的原則即重視個性的原則,我們必須對照 '重視個性的原則'從根本上重新認識教育的內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整個教育領域。”
4.教育目標的微觀方面要明確和具體
馬克思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領使人間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活動開始時觀念已經存在于人腦中。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如果一個建筑師在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的時候,連他要建筑什么東西…部不能回答,你將對他說什么呢?”同樣我們完全有理由去問教育者,他將在他的活動中追求什么目的,并且要求對這個問題做出明確而斷然的答案。
我國現階段教育主要還是謀生的手段。普通中小學實現教育目的保證基礎教育質量除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學校各項工作改革的深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教師隊伍和完善的教學設備、 校舍,常言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而無巧婦,有巧婦而無米都是不能成事的。
二、變換的教育方式猶如變換的磁場, 可以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使受教育著的個性得到更大的發展
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育者通過教育方式的改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從而使個體得到發展,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其中的涵義有二:其一, 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朱嘉所言“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其二,不? 同的教學內容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使學生感到學習有新鮮感。
1.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教育者應當了解每個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其興趣、愛好、擅長與不足,然后有目的地進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遵循心理學家的“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讓學生“伸伸手夠得著”,不斷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2.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各個領域的激烈競爭,都要求學校教育應從小培養有特殊才能的人,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求教育者采取特殊的措施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如讓學生參加課外活動、 參加校內外的一些競賽以及簡單的科研、開設選修課、允許成績優異的學生跳級等, 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根據教育者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然相同,針對當前教育的過程中靈活性不夠,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盡量使學生能身體力行,親身體驗,同時激發學生不斷探究其中的內涵做到舉一反三。
4.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才藝、品質、性格、情趣等綜合素質對受教育者產生很大的影響
教育者的高尚人格很易使學生產生崇敬之情,教師的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以身之教,為人師表,才能確立在教育中的地位,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首先做到,正所謂:傳道于人必先聞道。《論語。于路》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俄羅斯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要把學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應該是什么人”。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的說服學生,感染學生。
此外,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應該具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多方面的才能,教師除了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各部分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該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知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綜上所述,教育工作者應該依照磁性教育理論注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的發展,教育要以人為本,從受教育者的個性出發,促進其全面發展,以此實現教育的整體目標,同時通過改變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潛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猶如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一樣,發揮其巨大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受教育者向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79,第三卷57年版P295-296;第四卷P321;第十三卷P202.
[2]《外國教育資料》 1988年第一期P4,18,19.
[3] [蘇]柯瓦列夫等著.《教育學概論》,溫州科技情報部印P100.
[4] 王道俊 王漢瀾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6] 羅正華主編.《教育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