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中
?
高職院校創新源作用展現的路徑選擇*
宋秦中
(蘇州市職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搭建政府推動、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的協同創新平臺,展現高職院校創新源作用,服務并引領產業發展,能夠增強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以科研平臺建設為載體,以應用性研究和技術研發為重點,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抓手,持續增強支撐地方產業發展的服務能力,對高職院校創新源作用展現的路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協同創新;創新源;產教融合;人才鏈
創新源是創新構想的起源,通過使用一項創新構想或制造一項創新產品及必需的部件、原料以獲利而進行創新的創新者。因此,按其創新目的的不同分為用戶創新源、制造商創新源和供應商創新源。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創新源,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埃里克·馮·希普爾(Eric·von·Hippel)提出了創新職能源的概念,認為創新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存在于用戶、制造商、供應商及其他對象的過程。高校本身是創新用戶群體之一,同時,與制造商和供應商有廣泛而深入的聯系,所以,從創新職能源的角度看,高校發揮創新源作用有巨大優勢。比如美國硅谷,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創新源和大批高技術企業集群,締造了包括蘋果、英特爾、谷歌、思科等依靠高科技創造巨大財富的神話,并形成了獨特的協同創新網絡和根植于其中的創新文化,推動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成為大學與企業協同創新的成功典范。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是重要的創新源和知識庫,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這就要求高校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為企業和社會提供不竭的創新動力。
協同創新是發揮高校創新源作用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也是一個全新課題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教學科學研究,重點關注企業一線技術人才的培養,在人力、技術等創新要素上具有先天優勢,在助推產業競爭力中具有獨特作用。
校企協同創新有利于整合政、校、企、行等多種資源,并為資源共享、融通提供了一個制度化平臺,降低辦學成本。通過共建技術應用中心、產學研結合基地為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為產業升級服務,既為教師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高技能和新技術培訓提供了平臺,又為企業員工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學習,成為文化傳播、繼續教育的中心。開辟了職業教育機制、體制創新的新路徑,為職業教育從規模發展到內涵發展轉化奠定基礎。
在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框架下,高職院校的企業資源形成對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強大引力,并將其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轉化為提高質量的催化劑,可形成應用型本科、高職人才特有的辦學優勢,有效解決高職院校無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不足,在更大的領域和時空內滿足企業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協同創新不僅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內部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形成特有的綜合辦學優勢。高職院校立足自身特色與優勢,積極與企業和其他院校合作,以協同創新平臺為基礎,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經營以及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員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利互惠、互補互促的聯合與協作關系,借外力壯實力,促使高職院校在合作中提升,在提升中壯大。
以基于崗位創業理論的“教、學、做、研、賽”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和課程評價方式、體系創新為“兩翼”,是培養創新創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其能力培養層級如圖1所示。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逐步構建一個文化、知識、技術創新的共同體,為國家、行業、城市不斷積累知識、技術和技能,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不斷創新發展。本著“融入行業、整合資源、開放辦學”的思想和“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的合作理念,通過搭建實實在在的合作發展平臺,創新平臺建設、社會服務和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等具體合作項目,提高了職業院校對科技進步的反應速度,為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升級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從而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效銜接。
201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及其他各省市的實施意見都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于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蘇州市職業大學攜手蘇州市甪直模具特色小鎮,開展人才鏈、技術鏈、產業鏈對接,進行技術項目攻關和人才培養。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圍繞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單產業生態鏈,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的科技園區,開展項目對接、投融資對接、創業課堂、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

圖1 創新能力培養的層級
技能大師工作室是校企協同創新最具活力的組織單元,能夠充分釋放彼此人才、信息、技術、設備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從而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按照企業出題,工作室接題、破題的工作主線,及時抓住制約企業生產的技術難題,在產品研發、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及學術交流等活動中,能夠有效推動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員工培訓、橫向課題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學生實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實現雙贏。如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的邵澤強機電技術名師工作室,成為優秀教師的發源地、聚集地和孵化地;濟南職業學院的德國企業專家大師工作室,搭建了對接企業先進技術和工藝的橋梁與通道。
協助政府和企業,組織教師和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創新任務進行研發,實現學校的智力資源與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成立創新技術團隊,以知識產權為突破口,促進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項目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尤其是技術轉移帶來的產品和產值,通過孵化小微企業、制訂行業標準、獲取科技獎等成果形式,既形成了深度的產教融合,也有效地破解了企業的技術難題和高校創新成果轉化的難題,更培育了由教師、學生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三方組建的專利創新團隊。政府牽頭、企業和學校深度參與,最終形成三位一體的高價值知識產品培育中心,磁吸效應能夠吸引更多技術創新人才加盟,打造人才鏈的高地,服務產業升級。如常州5所高職院校以及常州市知識產權人才形成專業“智庫”,構建常州科教城高職院校知識產權協同創新中心,為常州市乃至全省的協同創新中心提供知識產權支撐、培養及培訓知識產權高層次人才、開展知識產品咨詢及服務。
將服務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的高職院校積極融入區域創新體系,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充分發揮高校學科、人才、技術、信息等科技資源優勢和政府及所屬企業的政策、資金、市場及產業化優勢,匯聚優勢資源,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組建多專業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應用技術研發與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研究院等技術服務平臺。
以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以服務地方需求為目標,協同開展技術創新攻關與開發,能夠有效帶動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投資建設產學研園,形成“創新在院校、創業在中心、實業在鎮區”的“總部+基地”協同創新格局,不僅限于滿足地方產業需求,還能引領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共建企業或行業學院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如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江蘇省模具協會及昆山科森股份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合作成立的“江蘇模具行業企業聯合學院”,90%以上專任教師主持企業橫向項目,孵化博贏“校中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并成功上市,不僅促進了模具及相關產業轉型升級,而且提高了專業及專業群在行業中的影響力與吸引力。
借鑒國內外協同創新理論成果,探索構建以職教集團、合作學院、產教融合為基礎,積極搭建內、外部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公共實訓平臺與協同創新平臺,發揮高職院校創新源作用,能夠提升服務力和貢獻度,實現高職教育與產業兩大主體的深度協同。通過創新引領,推動傳統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人才鏈、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對接和互動,不僅能夠提升高職院校辦學的市場觀念、品牌意識和核心競爭力,而且為高職院校創新源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成果。
[1]昌道勵,李鵬程.廣州知識城,如何擔當灣區創新源?[N].南方日報,2018-11-16.
[2]梁艷燕.中山職院有條“街”遍布大師工作室[N].南方都市報,2017-07-10.
[3]張躍良,邱強攀,蘇藝珍.福建泉州:建設新型科研機構激發創新源動力[N].中國工業報,2016-08-10.
[4]周建松.專業群是高水平高職院校的基石[N].光明日報,2018-07-26.
[5]周蘭菊,曹曄.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制造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J].職教論壇,2016(22).
宋秦中(1980—),男,湖北孝感人,講師,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測控技術、工程教育。
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7JSJG300);2018年蘇州市高職高專院校教改課題(項目編號:2018JG104);2018—2019年度蘇州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發”市級課題(項目編號:GJNP201811);2018年蘇州市現代裝備制造職業教育集團教學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zbzj201803)
2095-6835(2019)03-0102-02
G640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3.102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