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過,臘味飄香,扳著指頭算也只有一個多月就要過大年了。這不,集鎮有些商戶迫不及待地掛起了紅燈籠,還有些小商販挑起年糕、臘貨等叫賣聲此起彼伏,此時此刻勾起了我對老家的掛念。
古人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也就是說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相隔十里風俗不同。在我老家這個地方,隨著外出游子逐年增多,無意中就形成了一個“留守村”,也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規矩,也算是傳統習俗吧:出門在外的游子若沒有特殊情況,無論如何也要回老家過年。所以說,親親的老家是我揮之不去的牽掛,回老家過年是我一年中最大的快樂和期盼。
我的家,在鎮上;老家,在鄉下,相隔的路程并不遠。幾十年來,我風雨無阻、霜雪無礙,一直都堅持回老家過年。因為老家是根,老家是魂;老家有我童年的歡歌,有我少年的夢想;老家還有我年邁的父母、兒時的伙伴、純樸的鄉鄰,也有生養不息的故土和永遠解不開的家鄉情結、最濃的鄉愁。
回老家過年,是我們做兒女的年終償還父母最佳的禮物;回老家過年,也是我們做兒女的歲首回報父母最好的祝福。與年邁的母親坐在一起吃團年飯、觀看春晚節目、回憶舊日時光、分享今天甜蜜,總有一種濃濃的親情在心頭纏繞,總有一股滾燙的熱流暖透全身,那味道、那感覺真是甜美之至、沁人心脾,令人終身難忘。
回老家過年,我會見到左鄰右舍的老人,又一次給他們帶去新年的祝福和快樂。老人們仍然叫著我的乳名,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自己做孩童時的一些往事、趣事、糗事,同時也愛講現在鄉村的一些發展變化和一些社會奇聞,自然少不了再次咀嚼他們過去的生活,像一首永遠唱不完的經典老歌。
回老家過年,我會約上兒時的玩伴,置辦一桌酒席,把杯交盞,暢所欲言,從古代文明談到現代化建設,從世界風云變幻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從社會變化說到家庭的新觀念,從現實嘮到美好的明天……諸多的話題,會像翻動的日歷一頁緊接一頁。無意中也會講到誰家的孩子有出息,誰家的老婆最賢惠,誰的事業一帆風順,誰的前程飛黃騰達,互相羨慕中交流著教子、治家和事業的方略,暢談新一年的打算與發展規劃。
回老家過年,體驗濃濃的親情,感受暖暖的幸福。那耀眼的禮花,那悠揚的歌聲,那紅紅的燈籠,那濃濃的年味,總會在大年三十的夜空飄蕩,仿佛在警醒和激勵著我們,多擔一份做兒女的責任,多盡一份做子女的義務。
難舍鄉愁,難舍老家。因為回老家過年才算是真正的過年,所以我始終認為,為了與親人團聚,為了排解那份濃得化不開的難解的鄉愁,無論你官多大,無論你多富有,都要想辦法回家看看;縱使你遠隔千里路途遙遠,或者工作繁忙或丟不開,但在過春節的時候,也千萬別忘了夢中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