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生態宜居,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五大戰略目標之一,各地應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以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為導向,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
轉變發展思路。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的要素,發展生產力必須尊重自然生態的規律;只有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要克服將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的慣性思維,嚴格把好新上項目的生態環保關,決不上損害生態污染環境的項目。同時,要下決心改變現存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落實村莊環境治理規劃。鄉村面臨不同的環境問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避免鄉村環境治理規劃走過場,要讓利益相關方參與規劃編制,使規劃反映各方的訴求,并且具有可行性。規劃要長線標準與短線治理相結合,首先解決目前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滿足鄉村居民改善環境的基本需求。近期的重點是解決垃圾、污水、面源污染等問題,實現鄉村環境整治的短期目標,為長期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嚴格環境監管與執法。目前,受制于經濟條件、機構設置和工作要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與執法很薄弱。工作重點:一是加大組織建設,盡快建立一支環境監測監管的綜合執法隊伍。二是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地、典型濕地等環境敏感地區,參照上位法律法規規章要求,制定實施細則及污染治理技術標準,形成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評價標準文本體系。三是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遵、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環境違法行為采取高壓態勢,堅決嚴懲,使生產者經營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覺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
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隨著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工業由城市轉移到鄉村,城市對鄉村的產業輸出型污染越發加劇,因此,治理工業污染是鄉村治污的重點。區域經濟應堅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決實行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項目的一票否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截斷對水體、大氣、山川的污染源;開展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程、環保惠民工程、土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噪聲污染防治工程、監管能力工程等建設;建立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縣域空氣質量、河流水質、重點企業排污口在線監測體系。嚴格執行環境準入、排放許可、責任追究、損害賠償、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統籌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多元交叉、互相掣肘的生態環境問題。要對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做出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切實把各環節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真正見到改善生態、治理環境的成效。強化縣鄉兩級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責,把農村的環保指標納入當地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促進鄉村兩級對環境的重視。
加大農村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中央財政應該大幅度增加農村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投入;省、市、縣三級財政應列出專項,大力支持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日常的衛生保潔、垃圾及污水處理所需經費,應采取財政和村集體補貼、住戶付費、社會資本參與的投入運營機制,重大環保設施建設一次性投入,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扶持措施解決。
抓緊治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面源污染。在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上要統籌考慮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盡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快化肥、農藥、農膜減量進程,推廣普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技術,鼓勵生產使用可降解農膜,攻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健全化肥、農藥包裝物、農膜回收貯運加工網絡,減少農業生產和畜禽養殖過程中的污染。制定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安全農產品生產、有機肥推廣使用的優惠政策;培育經營主體發展環保產業,動員社會力量有效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應對廣大農民進行環境科學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環保知識講座;通過新聞媒體引導農民樹立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光榮的意識,讓農民成為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的光榮使者;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