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江門市共和鎮來蘇村,提起鐘直均,村民們都愿意聊上幾句,大家親切地稱他“鐘伯”。有村民表示“常在他那借書”,還有村民表示“孩子們都喜歡跟他一起讀書”。
2009年,來蘇村建起了農家書屋,當時60歲的老黨員鐘直均自告奮勇,成為書屋的管理員。此后,鐘伯一直堅守書屋,陪伴了一批又一批讀者。鐘伯開心地說到,他喜歡和大家一起讀書,希望更多村民走進農家書屋汲取知識。
來蘇農家書屋位于“來蘇之家”黨群服務中心,這間約20平方米的圖書室里,有兩排書架,第一排放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各類工具書,第二排則是一些小說和雜志。書屋里還有一臺電腦,用于電子閱覽。門口管理員辦公位的抽屜里,兩本微微發黃的舊筆記本上,記載了上萬條借閱記錄。
“農家書屋剛建立時,只有1000多冊書,房間比較小,屋頂也有些破損。那時,大多數村民還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小朋友倒是很開心。”鐘伯說,小朋友是農家書屋的第一批“粉絲”,從那時起,他常常和村里的小朋友們一起讀書。在鐘伯的帶領下,來農家書屋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
2018年,來蘇村委會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將已廢棄的來蘇學校改建成“來蘇之家”黨群服務中心,并專門拿出一間功能室,作為農家書屋新址。
現在的來蘇農家書屋大約有20個坐位,配齊了空調、電腦等設備。每天傍晚是書屋最熱鬧的時候,放學回家的學生會準時光顧書屋,有時候,家長也會陪他們來。
“兒子來這里讀書已經兩年多了,他們很喜歡和鐘伯一起讀書。”一位陪孩子來閱讀的家長表示,鐘伯愛好閱讀,讀書面也很廣,大家想看什么書時都會向他咨詢,他也樂于解答。
看到書屋的人氣越來越旺,鐘伯很開心,他表示,自己每天都要在書屋讀6個小時的書。“文藝類作品是我的最愛。我希望通過閱讀充實自己,學到更多東西,也希望了解這里的每一本書,這樣一來,村民向我咨詢時,我能給他們好的建議。”鐘伯說,不讀書的時候,他就對書籍進行歸類,方便村民下次借閱。
鐘伯不僅喜歡讀書,還喜歡寫作。“硬底道路繞村莊,如今農村變新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黨的旗幟高高飄揚”,這些朗朗上口的來蘇快板唱詞,都出自鐘伯之手。多年來,他堅持用文字記錄來蘇村的變化。
鐘伯表示,從榕樹頭的小瓦房,到廣場旁的文化樓,再到如今的“來蘇之家”,來蘇農家書屋的三次搬遷,見證了黨和政府對農村工作的重視,見證了來蘇村的發展變化。今年以來,來蘇村大力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容村貌更是日新月異。“我的唱詞寫的都是村里的生活,希望將村里的變化記錄下來,并傳唱下去,讓后輩知道好生活是怎么來的。”鐘伯說。
多年來,鐘伯寫了許多來蘇快板的唱詞。在鶴山工業城舉辦的一些文娛活動中,由鐘伯填詞的來蘇快板深受歡迎。
鐘伯還是一個文藝愛好者,演奏西洋琴、拉二胡、唱歌、跳舞,都是他的強項,村里人都喜歡讓自家的小孩子跟他學習。“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些都是我自學的,全憑興趣。”鐘伯說,他很樂意教村里的孩子。
2017年10月30日,70歲的鐘伯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他被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全國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稱號,這讓他深受鼓舞。
“書屋每周定期向群眾開放,為村民提供了一個讀書看報好去處,是推動公共文化向廣大農村延伸的重要舉措。我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很開心,我想一直干下去。”鐘伯表示,村里的文化氛圍很好,村民的閱讀熱情越來越高,但書屋的書籍有限,希望熱心人士能向書屋捐助一些優秀文藝作品,豐富書屋的書籍種類,為村民提供更多閱讀選擇。
——江門日報
甘肅省清水縣黃門鎮小河新村是個搬遷村,農戶以前都住在周邊的山村,大部分是土坯房,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而且因交通不便帶來了就醫、上學等諸多現實問題。為改善這種狀況,2013年當地政府有針對性的實施易地搬遷項目,于2015年建成了小河新村。
為解決搬遷農民讀書的問題,有關部門2016年依托鎮里的文化站,為遷進新村的群眾重新建設了這座干凈整潔的書屋。目前,小河新村農家書屋設施齊全,擁有各類圖書2400多冊。農業、法律、科技、文化等書籍分類擺放,便于農民查閱。
清水縣在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中基本采取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建、村級管理和農民群眾免費使用的模式,大多數書屋通過組織開展了農業科技培訓、影視展播、閱讀講演等活動,起到了較好的引導示范作用。
為進一步鞏固農家書屋建設成果,提高農家書屋利用率,2018年清水縣舉辦了以“閱讀精彩人生”為主題的全縣農家書屋閱讀演講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黑龍江省綏芬河市農家書屋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近日召開。據悉,為進一步做好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工作,2018年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所有農家書屋圖書增補工作由“配餐”變“點餐”,使農家書屋配備更有針對性,推進農家書屋提質增效。
綏芬河市新華書店作為發行主體,幾年來承擔著農家書屋的圖書補充工作,從農民讀者的實際需求出發,從接地氣的角度,把圖書需求作為出發點,讓各村屯自行提供書目訂購單,從而推動各村屯農民的閱讀興趣,把這項惠民工程落到實處。
——新浪網
進入冬季,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陶廟社區的農家書屋開始熱鬧起來,越來越多的村民捧起書本學習農技知識,充電備脫貧。
在農家書屋里,整齊干凈的書柜上“農村政策法規大全”系列圖書、《科普知識》、《種植技術》、《養殖大全》等各類實用書籍一應俱全,書屋內桌椅擺放井然有序,各項制度及宣傳標語整齊規范地張貼在墻上。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敏介紹說,村里種植戶、養殖戶形成了定期到農家書屋“充電”的習慣。
目前,全鎮15個農家書屋藏書量有三萬多冊,每個農家書屋都明確了管理員,完善圖書借閱制度,配備了書柜、桌椅、電腦等硬件設施,現在農家書屋已變成了農民的“淘寶屋”,真正實現了農家書屋為脫貧攻堅服務。鎮里根據貧困戶各種產業致富需求,針對性地購置農業經濟、種植養殖、致富信息等方面的書籍和報刊雜志,農民依托農家書屋自學惠農政策、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營銷等專業知識,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家書屋成了農民朋友的“致富字典”,也成了脫貧攻堅的“助力器”。
——亳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