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艷楠 李東曙
1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36
2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 重慶 401120
不同時期的住區更新跟城市發展和城市更新緊密相關,城市更新的起源是住區更新,歐美城市的城市更新活動始終圍繞著住區更新開展。因此,研究住區更新需與城市更新的研究緊密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學者們對城市更新研究的結論也適用于住區更新,比如關于住區更新和城市更新的發展史。
目前,關于西方住區更新理論研究的文獻很豐富、觀點很多。從底層邏輯看,基本是通過一個核心切入點,分層分類的認識住區更新歷史上的實踐活動。不管哪種分段方式,其核心都是對不同時代背景下住區更新運動、更新手段和更新后社會反響的理論升華,本文也以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為界來梳理國外住區更新發展史上的理論成就和思想基礎。20世紀60年代是市民社會覺醒的時代,也是住區更新民主化換代的時代,這個時期出現了簡·雅格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961)、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1961)、保羅·達維多夫的《規劃中的倡導主義和多元主義》(1965)等一系列論述和著作,普遍的觀點是倡導“人文主義”的理念,在當時社會反響很大,至今依然影響深遠。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美國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工業時代的變革和影響巨大,因此也將其作為住區更新時代劃分的重要節點。
第一階段,可看作1960年以前現代主義思潮崛起時期的住區更新。隨著工業革命之后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大發展,西方城市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是有效的城市規劃和治理手段尚未跟進,造成了大量城市貧民窟和城市社會問題,這一時代背景引發了城市住房危機,如恩格斯《論住宅問題》所述,城市中心區的工人住宅,并沒有隨著周邊地價的上漲而提高價值,反而要么被商業開發更新出去,要么被低價摧毀。這一時期的更新對象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大發展時產生的第一代“貧民窟”、戰爭期間催生的第二代“貧民窟”以及戰后現代主義思潮下被認定為不適宜居住的第三代“貧民窟”。主要更新理念是清理貧民窟建設新家園(拆舊建新),核心目的是解決工業化、城市化、戰后重建需求下的居住問題。該時期催生了很多經典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理論,比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恩溫的衛星城、賴特的廣畝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沙里寧有機疏散等經典理論。這個時期的住區更新主要以物質空間改造為主,正如柯布西耶所說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這個時期是典型的工業文明主導下的現代功能主義實踐的結果。當然,清除貧民窟大運動的結果備受詬病,因而才衍生出了60年代的反思和新理論的誕生。同時,也反映一個事實就是,住區的問題要從城市全盤考慮,住區更新是城市發展和城市更新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階段,本文來看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文主義主導下的住區更新。1960年時,美國城市化率達到70%、英國城市化率達到78%,歐美各國城市化普遍達到60%以上。此時,二戰后的城市新生代已經長大,受民主思潮的教育,他們迫切在新時代的城市發展過程發出聲音參與建設,因而“人文主義”思潮在社會上廣泛被接受并運用到住區更新中。此時期,住區更新以社區層面的鄰里更新、歸屬感營造、治安保障、社會交往等綜合性更新為目標,同時倡導更新過程的多元主體參與和“紳士化”建設等方式,也使得傳統規劃建設的經典理論得到百花齊放式的應用和實踐。
第三階段,本文來看20世紀90年代信息時代崛起時期的住區更新。1992年,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戰略,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大力沖擊了傳統工業文明下的城市發展模式,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開始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使得住區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創新功能逐漸進入住區,使得住區里發展出很多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的企業和名人,比如紐約SOHO區、紐約硅巷、倫敦硅環島等。同時,可持續發展理念也得到了全球推廣并深入人心,1996年,聯合國“人居二”提出可持續的人類住區理念;1999年英國學者理查德羅杰斯、彼得霍爾等人推出“城市復興”理念,包括信息革命新技術、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生活社會轉型三方面;2000年英國學者羅伯茨、彼得霍爾等人提出同時改變和改善城市物質空間、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環境條件的“城市更新”理念等。在此大背景下,住區更新理論也與時俱進,強調信息科技、高質量生活、可持續等理念,比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和智能住宅等智慧理念,又比如兒童友好型、青年友好型、適老型社區等公正或正義理念,又比如創新型、文化型、活力型、服務型社區等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戰后,在CIAM現代主義思想及形體規劃(Physical Design)理論思潮的影響下,“大拆大建”式更新模式流行,對城市老舊住宅的更新主要考慮物質空間和形態的破舊立新,比如著名的“巴黎改建計劃”和“城市美化運動”(City Beautiful)。
20世紀60年代開始,道薩迪亞斯(C.A.Doxiadis)的人類聚居學(Ekistics)理論和雅各布斯的“多樣性城市”理論等,均強調小規模的城市更新更具優勢,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功能主義思想。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人居環境理論的不斷深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主流,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協調持續發展成為住區更新的主流思潮。此時,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技術創新,更關注低碳排放、節能環保的綠色住宅和生態住區被廣泛運用。
綜上所述,國外住區更新理論的成就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更新目標方面,住區更新理論由物質空間品質提升轉向人文空間魅力營造。由單一居住功能轉向多元功能融合。更新方式方面,由大拆大建運動式轉向小規模微更新漸進式、由自上而下政府主導轉向自下而上多主體多元參與式。更新政策方面,由統規統建包分配轉向自主更新私有化、由家長式全能更新轉向市場化政策補貼。
我國的住區更新發展與不同時期的城市化進程和國家政治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研究我國住區更新必須要了解1949年建國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以及不同時期的政治導向和代表性大事件,依次分析時代背景對住區更新的影響。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0年,城市化率由10.64%增加到19.75%,年均增長0.83%,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口,增長最快、增量最大。該時期與住房建設密切相關的大事件有“南下干部[ 南下干部:指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為了順利接管廣大南方新區而派出的干部隊伍.]接管城市、五四憲法、一五計劃的工業化建設、大躍進”等。該時期,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相分離,城市建設貫徹“重生產、輕消費、先生產、后生活”的思想,公有新建住房優先保證工業化發展,為滿足人口及城市化快速增長需求,住房供應以既有住宅改擴建為主,比如上海的自有住宅建設、北京的四合院改造等。總體上,表現為拆遷房屋多、新建住宅少、居住品質差、私搭亂建多等特征,住區更新工作缺少明確且統一的理論指導和法律要求。
第二階段,1961-1977年,城市化率由19.29%減至17.55%,除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人口在萎縮。該時期與住房建設相關的大事件有“三年自然災害、蘇聯專家撤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業學大寨、三線建設、文革”等。該時期,國家發展重心在農村地區和國防行業,城市成為破四舊和各類政治運動的大本營,導致人口和城市化的發展波動,城市住房實施“統一管理、統一分配、以租養房”的公有住房分配制度。受財稅實力限制,住房建設以既有住宅的微改造和修繕為主、新建住宅不多,更新方式以自主改建、局部大規模拆遷為主。
第三階段,1978-1998年,城市化率由17.92%增至30.40%,年均增長0.62%,雖低于建國初期,但是人口基數大年均增量大。該時期與住房建設相關的大事件有“改革開放、八二憲法、深圳特區、九二南巡、住房改革、分稅制改革、股份制改革、香港回歸”等。該時期,大量引進港澳臺及國外資金技術和發展理念,城市和企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動力強,財稅資金相對充裕,住房的市場化運營逐漸趨于成熟,住區更新則以拆舊建新為主流方式,建設了大量以多層住宅為主的新村、新居等新小區。
第四階段,1999年至今,城市化率由30.89%增至59.58%,年均增長1.5%,呈現高速增長趨勢。該時期與住房建設相關的大事件有“取消福利分房、高校擴招、加入WTO、北京奧運會、保障房建設、棚戶區改造”等。該時期,中西融合接軌,理論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充裕,住區更新呈現百花齊放格局,保護與開發、改造與拆建、保障性與市場化等各種模式全面推進。更新對象主要是90年代住房改革以前的公有福利房和建國初的自有住宅,開發性項目更新結果以高密度電梯公寓為主,比如成都曹家巷等,保護性項目更新結果以仿古建筑為主,比如北京菊兒胡同等。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改的推進,住區更新的理論和技術研究逐步豐富,對國外的理論借鑒和技術引進加強,在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下進行更新實踐,并總結出很多有益的可推廣理論。比如從住區的價值評估、文化傳承、功能混合、品質提升、機制創新、空間治理、公眾參與等方面,對住區的更新動力、更新目標、更新內容、更新路徑、更新機制等提出創新性的研究論述。
在公眾參與和更新路徑方面,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是營造適宜多方參與的平臺,充分尊重物質空間改造背后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治理。于今(2011)認為應借鑒西方形體規劃、人本思想、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構建一個真正有效的城市更新管治模式,包括開放的決策體系、多方參與的決策過程、協同的實施機制。胡毅、張京祥(2015)認為我國的城市住區更新造成了很多的空間不正義結果,應均衡更新過程參與主體的力量、調整更新規制、調節更新結果的利益分配,將住區更新的社會問題轉化為公正的法律問題,為住區更新的空間正義生產創造公正且秩序的平臺。劉瑋(2016)通過社區治理制度變遷的研究,提出住區更新自組織改造和治理的技術路徑。
在物質空間評估和改造層面,學者們從住房、居民和環境的價值評估層面深入分析,并對住區內老舊建筑及設施等空間提出更新改造策略。王曉鳴(1998)從城市住宅老化機理層面,分析評價了老舊住區的發展演變趨勢,并提出了小康型改造的產業化趨勢及實施路徑。陳銘(2002)運用經濟學方法,從舊住區更新動力指標的遴選和監測層面,提出可動態調整的更新動力量化模型。朱玲(2007)從有機更新理論的實踐應用角度對舊住區人居環境提升和住區物質空間環境更新提出系統性的全面更新理論框架和實施路徑。朱云辰(2017)從微更新的角度提出舊城更新“微規劃”的工具方法及“微優化”的技術體系。呂飛(2011)從氣候變化的角度,提出了住區更新信息庫建設的方法和動態應用策略。
在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學者們主要從文化角度挖掘住區更新的策略和價值。呂飛(2017、2018)從社區文化傳承和適老性的角度重點對物質空間更新提出保護和改造策略。黃瓴等(2018)從社區文化資產角度出發,提出了“文化修復、社區修補”的社區更新策略。李和平(2018)從亞文化視角對山地城市獨有的老舊住區提出更新規劃策略,延承老山城獨有的文化淵源和住區內涵。
在市場化路徑和使用者需求方面,武永祥(2007)從住宅經濟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市場三個方面探索了住宅價值的理論架構,并提出了影響住區價值提升的各類要素投資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司衛平(2012)探索“住宅高齡化”背景下,舊住宅區改善措施、市場化路徑和規劃控制管理。李士娟(2014)、胡靚(2017)分別從新市民以及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角度研究分析住區人員構成和空間需求,并提出對應的更新策略和空間產品的配給。
住區更新的研究歷程,向來有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傳統,比如清除貧民窟運動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交叉研究,鄰里復興理論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有機更新理論與建筑學和生態學的交叉研究等,但總體來說,與住區更新理論交叉較多的還是社會學。在學科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社區更新理論主要有鄰里復興(含紳士化更新)、有機更新、混合社區、城市“政體”等理論,這些理論的主要思想如下:
本質上是對住區更新過程的公眾參與的倡導,是對政府凱恩斯主義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反思,核心是基于人的角度,通過發揮住區各類人群的積極性,提升住區物質空間的改造,促進住區自主可持續發展。而在公眾參與的實踐過程中,則出現了“精英論”和“多元論”兩種方式。前者以精英主導的公眾參與結果,使得住區更新結果更多的被紳士化的中產階層所占據;后者多主體參與的結果,使得住區更新的決策機制運營效率很低甚至被懷疑沒有政府主導的更新會逐漸失效。
認為城市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最初是從城市形態肌理的角度來,強調更新改造對原有肌理的延續和原有空間關系的尊重。隨著理論的發展,其本質是從物質空間角度,通過對城市中已經不適應一體化生活和不能有效發揮本職功能的空間實體和設施構件進行改造,從而使之持續發展和繁榮,實現城市從“有機更新”到“有機秩序”、從物質空間改造到社會空間的修復。
也叫社區生態理論,是從社區多元性、復雜性的角度,強調社區在用地、建筑、人口、職業等方面的類型多樣性和交叉性,本質上是營造社區生態多樣性,提倡社區更新過程要保持和推動多樣性的合理結構形成。比如以用地為例,當住區用地性質過于單一時,更新策略要促進用地混合;以建筑為例,當住區建筑形態過于單一時,要促進建筑及其附屬空間的多樣性,不至于醉漢進入社區在千篇一面的建筑形態中找不到家;以人口為例,當住區人口結構(年齡、階層、人種等)過于單一時,要促進結構的豐富性,以便保障社區多樣性和再生活力。
始于1980年代末,是通過分析發達國家政策的演變而得名,強調經濟活動私有性和政府治理公共性的矛盾,提倡政府、企業、個人的合作結盟,充分發揮政府公信力、市場自由度、社會多元性等聯合政體的綜合執行力,從而實現住區更新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正義性。
縱觀國內外的理論與實踐,不難發現住區更新跟政治環境和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在當前社會轉型和城市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巨大變化,住區的“存量治理”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過對國內外住區更新歷程的梳理,以及理論的研究,旨在為轉型期的中國城市住區的更新作出一定的指引。在新一代的住區更新中,應加大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鼓勵非盈利組織和社會團體加入住區更新實踐中,加大公共參與力度,重塑和諧美好的鄰里關系;關注城市中多樣化的居住形態和住區類型,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客觀并量化地評價住區現狀情況及主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住區更新策略;尊重地緣、血緣等社會關系和社區文化,反對暴力推倒重建及原住民集體外遷,綜合考量影響社區的多重要素,倡導原住民為主導、規劃師引導的住區更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