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雷
(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有限公司,重慶 40113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所謂精準扶貧的理念,是相對于粗放扶貧理念而言的,是指根據不同貧困環境下不同貧困農戶的具體情況,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識別出真正需要幫助的扶貧對象,再對其進行有效的幫助與精確管理的一種貧困治理方式。通俗來說,精準扶貧就是針對貧困居民,哪個貧困就幫扶哪個。精準扶貧思想理念對于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維護社會長期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并且需要法律上的進一步實施與保障。
經濟法是以社會背景為根本,為了追求全社會的利益與協調發展而建立,其以公平與效率為核心的思想與精準扶貧理念所體現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產生的問題是經濟法的兩個重要任務:在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讓政府進行一定的監管,而在政府失靈時又可以去規范政府的行為。因此,經濟法不僅可以管理政府行為,也可以管理市場經濟。對于我國的貧困問題,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體制逐步完備,城鄉經濟差距、地區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另外,我國采取的是“區域優先發展”的發展戰略,因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較為落后,貧困問題沒有徹底改善。目前應突出經濟法的效用,能夠在根本上跨越由于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在經濟發展與脫離貧困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經濟法所追求的公平,不僅僅只是發展起點的公平和形式上的公平,還應做到結果的公平即實質收益上的公平。脫離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人類共同的奮斗目標,是我國扶貧工作的終極任務,也是經濟法實現社會的實質公平,關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實現社會整體利益與平衡進步的重大使命。經濟法是以社會背景為根本,強調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社會整體利益是經濟法詮釋的特有的利益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能以犧牲個體利益為代價,事實上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需要我們幫助的扶貧對象最主要的問題是貧困,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描述,其一大特點就是貧困。貧困人口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之一,數量很大,他們有著經濟能力低、生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難以生存等特點,他們分散在我國各個地方,主要存在于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我國社會中處境極度貧困的人確實是社會弱勢群體的一大代表,消除貧困本身就是在關愛弱勢群體,保障他們的利益,因此扶貧工作的理念和經濟法中關注弱勢群體利益的價值目標是統一的。扶貧工作的不斷落實,不僅是保障與提高個體的利益,也是在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與此同時,我國奉行的是區域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不協調,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經濟較為落后,與發達地區貧富差距較大。另外在扶貧工作中,很容易出現資源的開發使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針對這個問題,貧困地區的人們由于自身基本生活保障有待提高,理所當然會忽視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可能會被嚴重破壞。近年來,我國在各地區進行的“開發式”扶貧工作,就是為了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問題而實行資源的重新分配,這是經濟法提高社會整體利益思想的有效應用。開發式扶貧,要基于人類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能夠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體現當地的資源優勢,開發出特色經濟的模式,從根本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生產發展理念。扶貧工作強調社會的可持續的、經濟與環境的平衡發展,這與經濟法整體平衡發展思想一致。因此,扶貧的原則是將經濟收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科學合理的開發自然資源,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在經濟法體系中構建相關的發展機制,并且能夠走向規范化。
現代的扶貧理念要求做到“精準”,從粗放到理性扶貧的轉變是一種理性思想的進步。精準扶貧與粗放扶貧不同,以往的粗放型的扶貧模式效率較低,主要表現為:貧困居民的數量模糊、具體情況不清,扶貧的針對性不夠、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確,這種不夠精確、具體的扶貧模式會使扶貧資源有所浪費,甚至使扶貧出現不公平的現象。而精準扶貧,則側重扶貧的效率和實際的扶貧效果。扶貧要突出“精準”的原則,重視貧困居民貧困的原因,并對其進行準確探究。根據政府相關政策引導實施基層識別、民主認同等機制,這樣使扶貧走向精準化。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的法律,是為了改善市場經濟效率低、無效率和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問題,是明確追求效率這一價值取向的。對于傳統的扶貧模式來說,明顯缺乏精確性,效率比較低,又因為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硬性規范,所以造成了大量的扶貧資金分配不到位、低效,甚至出現資源被浪費,這違背了效率的準則,對社會經濟的健康長久發展沒有好處。從“扶貧”到“精準扶貧”理念轉變,對“精準”的強調就是強調效率,這和經濟法強調效率是一致的。
在當今社會,我國的扶貧工作還有許多困難,在新形勢下對扶貧工作有著新的要求,對“精準扶貧”理念的強調與重視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而是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針對我國目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建立完整系統的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的扶貧工作一向是以政府為主導,因此扶貧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各級行政部門和相關的一些社會機構。精準扶貧模式的扶貧主體是多元化的,是用法律號召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很多社會組織相對于政府而言,更具有靈活性。伴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社會資源、公益組織與扶貧對象間的關系上將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互聯網時代,社會組織在整合社會資源方面,能更精準地投入到需要幫助的貧困群體身上,為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提供支持,推進貧困群體內部持續互助,這與精準扶貧政策強調的“精準”不謀而合。值得一提的是,社會中間層作為經濟法主體之一,也將成為精準扶貧的社會組織力量。比如,眾多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如能得到專業的規范引導,可利用其優勢,有效發揮其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傳導、疏通作用,但其參與扶貧的準入條件及過程應法治化。
由于長期以來粗放型扶貧模式的實施,我們扶貧對象的確定較模糊,對貧困居民、貧困群體的評估認定標準過于單一,不夠科學。比如單純以農戶的顯性收入作為判定貧困與否并實施幫扶的標準,這樣往往缺乏合理性,不根據時間、具體情況的變化作更新,形成了一次就定性的特點,這會導致扶貧資源的浪費,扶貧的效果不好,與精準的理念不符合,阻礙了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而精準扶貧注重扶貧實效,強調扶貧要有針對性,這樣才能使真正需要的群體獲得幫扶。因此,對扶貧對象的認定和分級十分重要。同時還要對幫扶對象的實際經濟狀況進行定期的考察。要實現實時的調查,對需要幫助的對象的選擇和分級要隨時調整,使扶貧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讓真正貧困的群體得到最有效的幫助。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扶貧監督機構對扶貧主體和扶貧工作的具體環節進行有效監控,扶貧款項流失等問題頻繁出現。對于這些問題,可以做出如下改進:第一,將扶貧監督機構法律規定化,并且能夠獨立存在,不受地方政府干擾。第二,把監督機制和程序法律規定化。比如扶貧資金款項的具體使用與流向做到向大眾透明,扶貧資金管理部門要定期向監督機構匯報,監督機構有權利對扶貧工作進行突擊檢查。第三,能對扶貧效果進行定期的評價。對扶貧對象后期的經濟情況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以此來客觀評估扶貧的效果。需要建立經濟狀況改善的相關指標,通過具體的數據來準確評估扶貧狀況,以相關專用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監督流程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