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全球金融發展不斷的深化,我國銀行業務發展也需與國際接軌。筆者從銀行業立法的角度出發,對2008年至2015年間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財務報表、Bankscope數據庫、滬深300指數、中國國債指數以及BIS人民幣指數和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站的數據進行分析,以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作為因變量,以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對數以及資產負債表業務與總資產的比值為自變量,以資本充足率、財務杠桿、存貸款比率、資產收益率、銀行規模以及GDP增長率為控制變量,以實證研究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對銀行風險的影響。
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承諾開放國外金融機構進入本地市場,使得我國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發展突飛猛進。隨著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增長,滿足了企業與個人的需求,也增加了銀行的盈利收入。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收入與營業收入的占比為2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收入與營業收入的占比為50%左右。劉國強(2003)與陳德合和楊永生(2010)通過比較中外商業銀行的發展與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等數據,發現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創新、數量和技術都低于國外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
針對銀行與法律的辯證關系,首先是法律銀行業存在的影響,法律是銀行業最后的底線,只有保證法律能夠與銀行業緊緊相依,才能夠對銀行業起到專業的約束作用。其次是法律自身的完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法律需要深入到專業領域之中才能夠對這一專業進行全面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就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強化與銀行業的緊密性,這樣一來,在對金融領域全面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完善的系統性立法,從而使得銀行業中的漏洞得到彌補,使得銀行業變得更加健康。
本研究的資料選取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商業銀行財務報表、滬深300指數、中國國債指數、BIS人民幣指數、Bankscope統計數據以及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數據。以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及招商銀行等16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樣本期間為2008年至2015年,以每一年的年數據為一個跨度進行研究。
為研究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活動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本文對于銀行風險衡量,除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外,另采用三因素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以衡量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
1.因變量是信用風險。本研究以不良貸款率及風險性資產與總資產比率二變量來衡量信用風險。不良貸款率=(次級類+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各類貸款。不良貸款率是銀行衡量資產質量、貸款回收等影響銀行風險的重要指標,所以本文選用不良貸款率作為信用風險。風險資產總額=總資產-現金-政府債券-銀行間借款。將風險性資產與總資產的比率(RAT)作為信用風險的衡量標準,為區分銀行中不同貸款配置的風險,可作為信用風險的因變量。衡量方式:風險性資產與總資產比率=(風險性資產/總資產)
2.自變量。本研究以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對數(Ln(OBS))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在總資產占比(OAT)作為資產負債表外活動的衡量標準。衡量方式:(1)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綜合取自然對數。(2)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在總資產占比=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總資產
3.控制變量。(1)財務杠桿(LEV)。財務杠桿表明資產中借入資產的占比,高財務杠桿率代表高風險。衡量方式:財務杠桿=總負債/總資產。(2) 存貸款比率(LDR)。存貸款比率是銀行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的比率,反應了銀行的主營業務能力。衡量方式:存貸款比率=貸款/存款。(3)資產收益率(ROA)。資產收益率表示凈利潤在總資產中的比率。衡量方式: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總資產。(4)資本充足率(CAR)。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資本凈值占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率。衡量方式:資本充足率=資本凈額/加權風險資產總額。(5)銀行規模(SIZE)。銀行資產規模取銀行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方式:銀行規模=Ln(銀行總資產)。(6)GDP增長率(GDP)。GDP增長率為國內生產總值,本期的GDP與上一期的GDP變動的百分比,代表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衡量方式:GDP增長率=(本期GDP-上期GDP)/上期GDP。
下文是14家上市銀行的因變量與自變量與2008年至2015年的描述性分析。描述性統計包括:均值、中位數、極大值、極小值及標準差,以了解變量的基本特征。
1.因變量描述性分析。信用風險(NPL)取值在0.027與0.004之間,中位數為0.0095,均值為0.010359與中位數相差不大,說明NPL相差較小,且標準差為0.004。銀行不良貸款率小于3%,表明銀行體制健全。信用風險(RAT)比率取值在0.822235與0.450943之間,中位數為0.589707,均值為0.601568與中位數相差不多,說明RAT相差較小,且標準差為0.076867。
2.自變量描述性分析。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對數,取值范圍在15.006與9.599之間,中位數為13.395,均值為13.131,標準差為1.279。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總資產的占比,取值范圍在0.546與0.051之間,中位數為0.222,均值為0.227,標準差為0.085。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小。
3.控制變量的描述性分析。財務杠桿均值為0.945,中位數為0.938,取值范圍為1.626與0.552之間,標準差為0.117。極大值和極小值全部都出于2010年與2011年的平安銀行,經查證發現平安銀行于2010年9月開始至2012年1月為止完成了與深圳發展銀行的合并。存貸款比率均值為0.688,中位數為0.706,取值范圍為0.800與0.474之間,標準差為0.059。存貸款比率的均值為68.8%,沒有超過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75%的比率。銀行規模均值為14.686,中位數為14.715,取值范圍為16.916與11.429之間,標準差為1.275。各家商業銀行的起點不一,導致銀行規模的比值相差較大。
本研究運用面板數據模型為研究分析的方法,以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對數與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資產的占比兩個自變量,財務杠桿比率、存貸款比率、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與GDP增長率五個控制變量,實證分析了16家上市商業銀行在2008年至2015年期間對銀行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的影響。依據實證結果與討論,本研究獲致結論:
1.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信用風險(NPL)存在負相關。
2.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信用風險(RAL)及流動性風險存在正相關。
3.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利率風險及匯率風險不存在相關性。
通過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等實證分析方法,分析中國上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活動對銀行風險行為的影響。據此,通過研究結果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活動的經營與風險管理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立法,完善法律。針對銀行業領域進行立法的關鍵,首先是要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就是指立法意識和守法態度,形成法律對于銀行業的普遍約束力,使法律能夠對銀行系統進行公正完整的監督約束。首先在立法過程中應該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并充分的權衡利弊,在此基礎上,對金融系統進行大膽的改革,在法律的完善過程不斷規范銀行業市場。其次就是繼續堅持進行銀行業與法律相關問題的研究,以此確保金融立法的合理有效性,使法律發揮更大的成效。
2.完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監管體系。隨著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增加,銀行的風險資產上升從而導致信用風險(RAT)的提高,增強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法律監管及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監管人員專業素質,以有效監管銀行從事資產負債表外業務,避免銀行從事風險過高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
3.持續關注存貸款比率。目前我國已取消存貸款比率這一監管比率,從統計結果看,存貸款比率隨著時間的增加已經基本超過75%,應付的引用風險和違約風險會隨著存貸款比率增加而增加,銀行還是需要謹慎控制存貸款比率。
4.關注GDP增長率對風險的影響。我國雖然GDP增長率近年來逐年趨緩,但是還是處于持續上漲。本文GDP增長率對利率風險有著顯著正相關影響,說明我國在GDP高速增長時,銀行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加。銀行管理者應高度關注經濟狀況變化及其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