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亮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法諺說“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濟”,當如是。一般而言,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為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從而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執行控告職能的當事人。當今社會犯罪現象仍在不斷上演,公民的權利也在不斷受到侵害,被害人的法律地位理應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提高,以便更加有效地維護其合法權益。但不容否認的是,目前被害人的法律地位還相對較低。盡管被害人由于不法行為身體和精神皆遭受巨大傷害,并主張維護權利,但是其社會關注程度和法律保護力度與犯罪人相比相差深遠。再加上被害人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的落后以及實踐中的現實阻礙使得被害人維權更是難上加難。[1]
從人權保護的角度來看,國家法律規定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對于被害人而言,其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已經遭受了不法侵害,其權利更應該得到國家的保障和維護。另外,每個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都面臨著權利被侵害的潛在危險,那么加強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就是另一種意義上對犯罪的打擊,給那些企圖犯罪的人示以警告。但是,在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被害人訴訟權利的規定相對較少,被害人實際上并不享有完全意義上的訴訟當事人權利,由此導致被害人很難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還存在一種不容忽視的情形,即公訴機關與被害人的意見可能出現不一致,畢竟“公共福利不能等同于個人愿望和個人要求的總和, 而是構成此共同體的眾多成員的利益總和。”[2]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的出現使得被害人擁有了一把維權利劍。此制度的確立彌補了被害人法律素養的不足,解決了被害人不能或不便直接參加訴訟活動的難題,同時,代理律師也能從被害人的立場出發切實維護其權利,使得公共權利和私人權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對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直以來,許多人以為既然有檢察院提起控告,并派公訴人出庭,就無需代理律師了,甚至還有人認為律師只能擔當被告人一方的辯護人或者即使擔任被害人代理人也只能代理其附帶民事訴訟的部分。其實,這些看法并不正確,代理律師對于被害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藥家鑫案件可謂是眾所周知,在該案中被害人的代理律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了諸多工作,極大地維護了被害人一方的合法權利,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對于代理律師的訴訟地位在我國現行法律之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在理論上也沒有太多的討論。有學者認為其訴訟地位是獨立的,也有學者認為是依附性的。筆者認為,公訴案件中的代理律師具有獨立性的同時又兼具依附性。一方面,代理律師應該有自己的主見,而不能僅僅為了代理人的利益就扭曲事實,違反法律規定,也不能聽任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意志。在法庭審判過程中, 應當允許訴訟代理人獨立發表代理意見 ,并允許其與辯護人、公訴人進行辯論,[3]律師有自己獨立的法律人格,有權獨立表達自己的意見,行使自己作為代理律師應有的所有法定權利。另一方面,接受委托的律師必須全心全意捍衛委托人權利。在訴訟過程中,被害人因各種原因缺席訴訟程序,公訴機關無法完全從被害人的角度出發,權利保護只能寄希望于代理律師,代理律師維護的是被害人的利益而不是所有人的利益。同時,代理活動產生的法律后果完全歸于被代理人,而代理律師參加刑事訴訟活動,并不是為了實現和追求其獨立的利益和目標, 而是出于履行某種法律職責,[4]因而代理律師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被害人代理律師的權利來源主要有二,一是被害人的授權,二是法律的明確規定,主要來源于《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刑事訴訟法》中設置了代理一章,與辯護并列,但是很多內容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大多要求參照辯護一章的規定。《律師法》及其他相關法律對被害人代理人的訴訟權利作了規定,明確賦予訴訟代理人享有知情權、閱卷權、取證權、申請排除非法證據權以及參與法庭審理的訴訟權利等。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對代理律師的權利也作了規定。總的來說,對于代理律師訴訟權利的具體規定還相對較少,許多規定僅僅是框架式或者參照式規定。這種情況導致在司法實踐中,代理律師的訴訟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
1.被害人不能或者不方便出庭。被害人可能因犯罪行為受傷,正在接受治療并且不方便參加訴訟,也可能被害人已經死亡,無法出庭,此類情況在實踐中是最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另外,被害人也可能因為其他私人原因不方便或者無法出庭。
2.被害人與公訴機關意見不一的案件。一般情況下,被害人和公訴機關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公訴機關是代替國家行使控訴職能,而被害人的目標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考慮不到整個國家和社會層面的事,所以很可能導致公訴機關與被害人之間的意見不一致,這時代理律師就顯得格外重要。
3.被害人出庭但能力不足的案件。被害人作為社會公民的一員,維權意識和法律知識很可能不足,而律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職業,掌握最新最完善的法律知識,法律素養極高,在接受委托之后,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好地彌補被害人的不足以實現維權。
4.被害人質疑公訴人員或審判人員的案件。當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質疑公訴人員的能力時,根據法律規定不能申請公訴人回避,但可以委托代理律師進行訴訟活動來打消自己的顧慮。另外,被害人可能出于某種原因,擔心審判人員徇私舞弊,有失公正,聘請代理律師是十分必要的。
1.從被害人自身維權的角度而言,被害人之所以被稱之為被害人,其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必然已經遭受了不法侵害,本身可能不方便或者不能親自參加訴訟,再加上自己的法律知識可能不足,那么維權變得十分困難。代理律師可以為被害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還可以代替或者幫助被害人參加訴訟。此外,盡管近年來被害人的法律地位逐漸提高,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保護人權,但是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仍存在諸多限制。因此,選擇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對于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2.從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角度而言,公訴機關無法任何時候都能將被害人的利益考慮得絕對周全,如果出現分歧,被害人會陷入困境,此時便需要代理律師出面幫助自己維權。另外,涉及律師代理與公訴職能的協調問題,一方面,公訴機關需要實現的是“所有人的公正”,而不僅僅是考慮被害人;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公訴人員可能出現徇私舞弊現象,被害人委托律師代理訴訟可以對公權力實現一種有效地制約,對實現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有良好的作用。
3.從社會公平正義角度而言,被告人有自己的辯護律師,與之相對,被害人也需要代理律師維權。從實體正義方面來講,代理律師的職責是代替或幫助被害人參與訴訟活動,以維護被害人應有或者應得的利益;從程序正義方面來說,當事人的平等參與權是實現程序正義必不可少的基礎,[5]代理律師的參與,能夠使得訴訟程序更加合理和完善。在訴訟過程中,有了代理律師的存在,其觀點和意見可能會給審判活動提供一些可行的參照和方向,從而使得整個訴訟活動更加公正合理。
1.從立法角度而言,律師代理制度的立法還不夠完善。《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自檢察機關收到移送審查起訴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內,應當告知被害人一方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但是相對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被害人有權委托代理律師的時間明顯滯后。從這個角度來看,代理律師的訴訟地位相對于被告人辯護律師稍顯不足。另外,《刑事訴訟法》規定,辯護人和代理人處于同一地位,但大多數對于代理人的規定都要求參照辯護人的規定,缺乏明確具體的立法。總的來說,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的相關規定比較零散,條文之間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從而導致律師代理的相關規定在實踐中缺乏效力。
2.從實踐角度而言,代理律師的權利受到限制。首先,雖然我國法律確立了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被害人的訴訟地位未得到有效承認甚至被忽視。如果公訴機關的控訴有失偏頗,代理律師沒有辦法獨立提出自己的控訴,還是要以公訴機關為主,代理律師為輔。這直接導致被害人代理律師的訴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獨立,也無法切實為被害人維權。其次,我國法律規定代理律師享有發表意見權,但是大多是“形式意義”上的發表意見權。“‘形式意義 ’上的發表意見固然重要,但我們更加希望代理律師能夠擁有‘實質意義’ 上的發表意見權——其所發表的意見能夠真正為控訴機關、審判機關所傾聽, 該意見的最終采納與否能夠為律師所知悉。”[6]實踐中,代理律師無法提出獨立的控訴主張,對犯罪行為性質的看法也得不到重視。另外,在判決書中,被害人以及代理律師的主要意見、是否采用以及不采用的理由往往得不到具體的體現。最后,《刑事訴訟法》對代理律師調查取證權的規定大多是含糊不清的參考條款,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在實踐中代理律師的權利很難得到有效地實現。不僅如此,代理律師的閱卷權以及知情權也因各式各樣的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1.建立健全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的立法,使之明確化、具體化。實踐中,代理律師的權利和任務不明確,各項權利的行使受到諸多限制,根本原因是該領域的立法不夠明確和具體。對于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應該完善立法,將代理律師的權利具體化、權限明確化,減少框架式和參照式的規定。同時,法律應進一步明確代理律師具有相對獨立的訴訟地位,規定律師若遇到不合法或不合理要求,有權隨時拒絕代理活動。同時規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切實地配合和認可代理律師行使自己的權利,以減少實踐中的阻礙。
2.加大普法力度,使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深入人心。當前我國的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已經逐步確立,但是總體來說還不完善,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還有限,甚至對于少數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匱乏的公民而言,還不知道此制度的存在。所以,普法工作刻不容緩。一方面,針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律師代理制度的宣傳應擴大覆蓋面,長期持續地進行;另一方面,對于被害人來說,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直接關系到其利益,公訴機關或審判機關應及時全面地向其普及相關的立法和政策,讓其明白和了解此制度,必要時提供法律援助。
3.切實落實法律規定,保證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實質化推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代理律師的權利應該實質化,而不應該僅僅擁有形式上的權利。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應該按照法律的規定委托代理律師,不能對代理律師提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要求;代理律師應該在代理權限內從事代理工作,不能受其他意志的影響;其他機關、團體、個人應積極配合代理律師的合法行為,不能從中阻撓。
4.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保障被害人律師代理制度實施。目前,我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還沒有明確確立,有關的法律也比較缺乏,但是從人權保障的角度而言,設立完備的法律援助制度對于被害人權利保護十分必要。[7]對于未成年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經濟上無力承擔代理費用或其他原因沒辦法聘請代理律師的被害人,國家和政府應該對其實施法律援助,幫助其委托代理律師,所花費的費用由國家、政府或者公益組織承擔。
1.律師必須在代理權限內實施代理行為,不得超出權限范圍。
2.律師必須協調好與被害人、公訴機關以及審判機關的關系。律師參與訴訟活動不受任何人的意志約束,應當堅持客觀合法的立場。盡管接受了被害人的委托,但是必須根據事實和法律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絕對不能歪曲事實,違法代理。
3.代理律師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行使自己作為代理律師的權利。現行法律對代理律師的權利和權限規定的不夠明確的前提下,代理律師要盡量克服各方面的限制和阻礙,盡可能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為被害人維權。
4.代理律師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事代理活動,遇事不慌,有條不紊,切實地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