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熹
(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福建福清 350318)
高壓調節閥隸屬汽輪機調節系統。其作用是接受汽輪機電液控制器(TGC)的指令,通過油動機調節蒸汽閥門開度,控制調節進入汽輪機的蒸汽流量;當需要甩負荷或者停機時,接受TGC 指令,快速關閉調節閥,防止機組超速,保護汽輪機組的安全。一旦閥門出現問題可能會對電廠功率運行造成影響。
高壓調節閥主要由閥門本體、油動機、操縱座組成。閥門本體含閥芯、閥桿、閥蓋、閥座、閥殼,高壓調節閥的閥殼與高壓主汽閥的閥殼焊接在一起、臥式布置,而閥芯、閥桿表面附有氮化層,確保活動部件具有較高的耐磨性。比例閥、伺服板、卸荷閥、電磁閥、位移傳感器和汽輪機電液控制系統,共同組成了調節閥閉環控制回路。油動機和操縱座是高壓調節閥的執行機構,用于開度的連續控制。
活動試驗工作原理:保持高壓主汽閥打開,高壓調節閥中試驗電磁閥失電(開啟),安全油從電磁閥進入,為CVS(DN16 卸荷閥)上部提供壓力(安全油壓加上彈簧力將閥芯壓向閥座),但不進入工作腔室直接從回油口排出。此時高壓調節閥處掛閘關閉狀態。
接著比例閥接收控制系統指令信號,并將指令信號轉換為油動機工作腔液壓信號,使來自汽輪機調節油系統的調節油從比例閥進入工作腔室,克服彈簧力將調節閥開啟。由于調節油油壓與安全油油壓一致,調節油無法從卸荷閥下部進入回油口。同時調節油也為CVP(DN50 卸荷閥)上部提供壓力,防止調節油從卸荷閥泄出。致使所有調節油全部參與閥門開啟過程,閥門打開。
當高壓調節閥開度至50%時,比例閥接收指令信號,關閉調節油進入通道,使工作腔室無調節油進入,CVP 上部失去壓力,導致工作腔室的殘油頂開CVP 從回油口排出。調節閥關閉。
當高壓調節閥關至開度3%左右時,給出信號,重復開啟過程,讓閥門再次打開。
當高壓調節閥開度超過20%時,調節閥的試驗電磁閥帶電(關閉),失去安全油,使調節油從CVS 排出,調節閥快速關閉。調節閥全關后試驗電池閥失電,安全油壓建立,調節閥在調節油壓作用下逐漸開啟至正常運行開度,閥門試驗完畢。
現場根據試驗結果,結合油回路結構,分析出3 條導致活動試驗失敗的原因:①試驗電磁閥故障;②比例閥故障;③卸荷閥故障。
試驗電磁閥導致該活動試驗失效的原因有2 個:①電磁閥無法接收信號或通道失效;②電磁閥內部節流孔板孔徑過小,進入異物造成堵塞。如果試驗電磁閥故障,安全油可能無法及時停止供應,調節閥無法快速關閉。
驗證電磁閥故障的方法有兩個。
(1)線下驗證。活動試驗第一次失敗后,維修人員更換了該閥門的試驗電磁閥,并對試驗電磁閥及相關通道進行檢查,試驗電磁閥能夠正常接收命令,證明試驗電磁閥及相關通道無問題。
(2)在線驗證。將故障閥門單獨隔離出來進行試驗。試驗電磁閥、比例閥初始狀態為關。強制比例閥指令為開,使調節閥打開至全開位。強制試驗電磁閥指令為關,調節閥能快速關閉,證明試驗電磁閥接收信號無問題。
比例閥的故障因素有2 個:①比例閥卡澀導致動作不正常;②比例閥無法接收信號。如果是比例閥故障,則無法提供調節油對閥門進行供油。
驗證:將故障閥門單獨進行試驗。試驗電磁閥、比例閥初始狀態為關。強制比例閥指令為開,使調節閥打開。強制比例閥指令為關,調節閥能快速關閉。證明比例閥無卡澀,可以正常接收信號。
卸荷閥的故障因素有2 個:①CVS 或CVP 卸荷閥閥芯卡澀;②彈簧失效。若卸荷閥故障則調節油通過時卸荷閥的流量減小,導致閥門關閉時時間較長。
驗證:將故障閥門單獨進行試驗。試驗電磁閥、比例閥初始狀態為關。強制比例閥指令為開,使調節閥至開度20%左右;強制試驗調節閥關閉,調節閥不能快速關閉。綜合前面兩個試驗,證明卸荷閥存在卡澀的可能。
將故障閥門隔離,拆卸CVS、CVP 卸荷閥進行檢查,發現CVS 卸荷閥閥芯上存在黑色油泥。清理后測量閥芯與閥套間隙為0.012 5 mm。而設計圖紙上寫明間隙應小于0.015 mm。咨詢廠家,廠家澄清建議間隙值在0.02~0.03 mm。按照廠家澄清更換合格新閥后重新進行活動試驗,試驗成功。
綜上所述,活動試驗失敗的促成原因為CVS 卸荷閥閥芯存在油泥,導致CVS 卸荷閥間隙過小。
可以通過外加除油泥濾油機、大修期間油沖洗等方法,將調節油中殘留的油泥消除。但是管線中存在死角,并且正常情況下調節油系統需要長時間運行,運行過程中便會有油泥產生,無法根本消除。
CVS 卸荷閥原設計間隙尺寸不滿足現場使用需求。根據廠家澄清情況,同行電廠的CVS 卸荷閥間隙也出現過類似故障,經過設計澄清和驗證,CVS 卸荷閥間隙保持在0.02~0.03 mm 較為合適。在大修機組停運期間,更換了電廠所有的CVS 卸荷閥。
該核電機組定期會實施一次活動試驗以驗證高壓調節閥的性能,幾乎沒出現過問題,可見高壓調節閥發生故障的可能性非常低。本次故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設計上的一些必然條件導致的。目前僅解決了CVS 卸荷閥的間隙問題,油泥的產生原因尚沒有辦法根除,仍然需要在檢修過程中定期清除油動機、油回路、油箱中的油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