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黑龍江省大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有機農業一詞,起源于西方,最早見于諾斯伯納勛爵(LordNorthbourne)的著作。從該概念的源起來看,推廣的根本在于保護環境,通過有機生產使我們的農業生長生產環境越來越好。
從當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來看,發展有機農業勢在必行,有機農業的真正意義應該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發展必須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方法已經行不通,也走不下去。
而國家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建設國家的基本格局,充分說明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地球只有一個,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健康持續發展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初衷。
當前環境的不斷惡化,是長期積累、緩慢惡化的過程。有機農業的發展,旨在通過農業干預行為形成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中長期干預,既實現農業糧食生產,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
有機農業的核心,是土壤養護技術。比如:輪作、間作、增施有機肥等等,這些措施有利于土壤結構改善,有利于提升土壤養分,彌補各類礦物質的空缺。
在許多農區,地下水受合成肥料和農藥的污染。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農藥,代之以有機肥料(如堆肥、家畜糞便、綠肥)和利用生物多樣性(栽培的品種和長期植被),改善了土壤結構和水的滲透。管理良好的有機農業保持養分的能力增強,大大減少了地下水被污染的風險。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地區,政府(如法國和德國政府)大力鼓勵轉向有機農業,認為這是一項恢復措施。
有機農業植保技術的應用,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降低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將有效碳元素截留在土壤中,改善空氣質量,減輕溫室效應。
做好種苗的無害處理,其一,選擇適栽品種,根據氣候特點、土壤種植條件等等,選擇合適的栽種品種,尊重生物的多樣性。其二,優良種栽培,保證無病蟲害侵擾,滿足顆粒飽滿、均勻等要求,確保出苗后的整齊率。其三,做好種質處理。曬種以殺滅種質表面的致病菌,同時,對促進種子成熟,提升出苗率不錯。曬種盡量在晴朗天,攤涼開,多翻動,避免受潮。浸種,當前有冷水浸和溫湯浸兩種,通過浸種能殺滅殘留種質表面的病蟲害,有利于種子新陳代謝,對提升后期發芽率效果不錯。
滿足有機農業生產需要,推廣綠色植保理念,這幾大關鍵點應得到控制:其一,盡量遠離病原菌,選擇地塊無病原菌污染,盡量避開病原菌易感流行季節播種。其二,控制病原菌的傳播,早期選好種源,早期做好種質處,嚴格檢疫把控好關口。其三,徹底根除病原菌。及時確診患病植被,積極銷毀病處理,以切斷寄生菌源。同時,做好無菌品種的培育,積極改善栽種環境,以培育健康株體。
在此基礎上,應選用耐病品種。因地制宜選擇2~3種,耐病性強的品種。做好種子處理,對種子進行包衣無公害處理,無包衣處理的,之前做好選種、浸種等等。做好苗床處理,選用無病土壤做培養土地。播種前,進行1次生物消毒工作。當病害感染到一定程度,農業防治不見效時,施用生物制藥防治。比如:萊氏野村菌、座殼孢菌等等。或者,用植物源農藥,比如:國內研發的菇類蛋白多糖水劑可用于防治病毒病效果不錯。
此外,推廣有機農業保護技術,應用病害防治技術時,應明確禁用化學合成類藥物,控制好基因工程產品的使用數量。高錳酸鉀、乙醇、醋等物質的使用不需要機構認證,而波爾多液、石灰等,則需要謹慎使用。
遵循生態環保的植保理念,相關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中,應做到:選擇生產潛力大,抗逆性強、分蘗能力大的品種。注意不同品種的輪換使用。統一地段,不要常年用一個品種,注意不同品種的輪用。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采用培育壯苗、合理密植、科學水肥管理等措施,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推廣物理防治措施,利用人工捕殺、防蟲網設置屏障、黃板誘殺、燈光誘殺等措施,起到控制蟲害的目的。
改進農藝耕作技術,優化田間種植制度。同一地塊禁止長期種植單一作物,這樣下去一則會為蟲害的繁殖提供舒適的環境,增加蟲害猖獗的幾率。另一方面,還不利于作物的抗逆性,時間久了,會造成產量的降低。為此,優化種植制度,是農機農業保護的重要措施。
在此基礎上,推廣輪作技術,改善土壤生態環境,以抑制各種病原菌的滋生。推廣混作和套種技術,確保地段作物的多樣性,以增強抗病蟲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