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宇
(木蘭圍場國有林管局森林調查規劃設計院,河北 承德 068450)
現今,林業造林是我國林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特別是基于現今我國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發展林業不僅滿足環境需求,還能在環境發展方面突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保證和提高林業發展的效益,需要從管理層面著手,更新林業造林管理模式。
播種造林就是直接將林木的種子播撒在種植區,這一方法不用培育樹苗,而是讓樹苗的種子自行且在自然環境中生長[1]。播種操作簡單,主要播種方式有撒播和穴播兩種,這也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造林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式更適合在大范圍的種植區中使用。但是,這個方法對樹苗種子的質量要求較高,一般需要種子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發芽能力,從而確保樹苗后期有較高的存活率。
對于種植面積較小的區域應使用栽植造林法,這是現在最常使用的辦法之一。栽植造林法的具體流程如下:培育樹苗工作結束后,我們要在適合的區域內挖出地穴,地穴的面積大約在60cm左右,并且保證地穴周圍的平坦,使樹苗可以直立生長,增加樹梢的延展度。
分殖是指將樹木中生長最快、最壯的部分截下來進行單獨的培育。第一步,我們要先準備一個深度50公分左右的土穴,整平土穴底部。第二步,擺正苗木。第三步,對苗木進行填埋,注意深度,不宜過深或過淺。分殖法是當前造林最為有效并且苗木生長速度較快的方法之一。在截取樹苗種植時,可以選擇帶有根部的種苗,或者將樹苗枝干等作為苗木進行栽培。分殖造林法的優點是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并且操作簡單,由于截取的部分生長速度快,所以培育時間也比較短。但是,這一種植方法對樹苗模板質量要求比較高[2]。
樹木幼苗是林業造林的基礎,也體現著造林質量和造林效果。對于林業企業來說,加強育苗基地建設,可以為幼苗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進而提升幼苗質量[3]。在加強育苗基地建設的時候,首先要求,相關管理部門了解育苗基地的具體情況,并實時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制定應對措施,從而提升樹苗的存活率。然后,加強育苗基地建設可以擴大樹苗的種植面積,以便能對樹苗進行科學管理,從而提升樹苗的抗病蟲能力,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最后可以研發優良的樹苗品種,提升樹苗的栽種質量。
從現階段我國的林業發展來看,傳統的林業生產管理制度已不能滿足實際的發展需要,完善林業生產管理制度勢在必行。例如,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可以采用發展科學管理技術,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不同的營林生產進行管理,進而提升農業管理效率。在此基礎上,應增強管理覆蓋范圍,以便于優化管理策略。除此以外,相關林業管理部門還要注意嚴格遵守并執行我國的林業管理法規,以便避免營林管理中可能會存在的混亂現象,從而保證林業的安全發展[4]。
從目前來看,從事林業的人員中,很多人都具有不高的文化水準,進行工作都是依靠往日積累的經驗。如果想讓他們熟練勝任目前的崗位,就必須要對其進行精心的培訓。此外,與高校進行往來合作也是林業部門的首要任務之一,高校與有關部門可以相互促進,如林業企業以及部門可以為高校提供實驗的類似資料來源,高校還可以幫助林業部門培訓更加合格的林業技術人員。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培育人才。
首先,可以從降低造林成本著手,比如降低單位面積的造林成本,降低單株成本,提高成苗的產量,在合適的條件下盡量縮短培育周期。其次,可以合理選擇林地:對造林場地進行選擇,嘗試培育多種樹木,改變關于傳統的‘一個林班只能造一種樹木’的錯誤觀念。再次,要根據市場變化培育苗種:對樹種的培育工作,必須把握市場動向,以市場變化為根本,培養生長周期較短、高價值的樹苗,比如小徑纖維材等。對木材銷售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且在增加植株數量的同時提高木材質量。
推進營林生產管理工作的展開,可以促進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這要求相關管理部門結合引領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基本規律進行分析[5]。首先相關管理部門要適時調節營林指標,以確保營造林正常存活、生長。其次,由于營林的品種相對較多,所以相關管理部門在制定林業生長指標時,應根據實際種類分類統計,進而確定相對準確的生長指標。最后為了提升農業發展效益,應適時調整樹苗的種植類型和數量,以便滿足市場需求。除此以外,在統計林木數據時,要注意老齡化樹木,以便及時調整從而提升林業發展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環境的快速發展,林業造林可以促進林業發展,其中可以采用播種、栽植和分殖三種方式展開造林工作。然而,提升營林生產管理,有助于提升林業發展效益。可以從育苗基地、管理制度、人才水平、管理成本等方面著手加強營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