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梔然,王靜靜
(塔里木大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關鍵字:鄉村振興戰略;法治鄉村;南疆;農民權益;法律保護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有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法治鄉村”的概念?!胺ㄖ梧l村”的提出,意味著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法治將會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近年來對農村的法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施行有重大意義,基層政府發揮出了主導地位?;鶎痈刹糠ㄖ斡^念、法治為民意識有所提高。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監督管理方式有所創新,執法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從司法方面建立了選項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鼓勵引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積極為政府、社區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務,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法律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從法律宣傳與法律教育方面,在開展農村法治建設活動以來,村兩委領導村民開展法治活動的次數明顯提高,學習內容范圍明顯擴大。農村的法治建設現狀明顯改善,農民在遇到法律糾紛時能夠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農民的知法守法意識、維權意識、參與法治鄉村建設意識不斷增強。南疆鄉村干部積極推進法制宣傳,宣傳力度大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民的法律基礎也有一定的提升。
本文對南疆農民法律保護現狀分析總結出以下特點:其一,總體法治鄉村建設活動穩步向好,村民的法律意識、村干部依法辦事意識均有提高,法律保障逐步完善;其二,鄉村振興戰略與法治鄉村建設對農村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關行政法規也考慮到地區的發展狀況,為村兩委對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法律保障;其三,從所處地理位置相比,地方發展差異大,南疆越是偏遠的地方農村的法律治理、與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觀念就越落后,農村法制建設越是緩慢。
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中:首先,由于自身農村條件教育條件與法律教育條件,農民在合法權益受損時缺乏相關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農民想要去維權,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相關程序并不明確;其次,農民的信息往往具有封閉性,在信息了解上不如相關從業人員,對土地流轉的有效信息了解有限從而造成了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合法權益易遭受損失;最后,相關土地流轉體制不健全,加之以相關執法干部政策執行上出現偏差從而導致農民合法權益受損。
法治意識不強,不單單指農民的法治意識不強,其中也包括基層政府、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等執法人員,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律素養不高,法律觀念淡薄等狀況在工作中極易出現以權辦事,輕法治的現象。基層干部權力辦事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時難以轉變,權力大于法治的現象在訪問過程中確實存在,我們在對訪談的問題做出總結后發現,農民認為權力大于法治,農民對權力與法律的認知不到位,更談不上用法律解決問題。其次,基層執法機關對于相關程序規定大多粗糙、主體不突出等,造成機關權力越權操作、基層干部出現法律信仰缺失問題,利用職務之便侵占農民權利。
南疆鄉村干部積極推進法制宣傳,法律宣傳形式多樣,農民的法律基礎也有一定的提升,但通過調查發現也有一部分農民表示對所普及的法律知識印象不深,對相關法律術語理解有困難。基層的法律宣傳仍通過講座和分發相關書籍的方式普及法律,效率不高,農民對于法律糾紛解決方式一時難以有較大改變。經訪談得知,農民雖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但對于其知識的運用并不知悉。盡管宣傳形式多樣,但零星化的法律知識以及過于專業化的解釋都使農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法律宣傳方式的不到位,使農民對法律條款產生距離感,傳統法律宣傳方式無法深入民心,效果有限。
農村作為法治鄉村建設的主體,必須規范辦事程序,從而準確、高效的解決農民的權益糾紛。執法主體需加強權力的監督,才能糾正權大于法的社會現象,使違規執法的現象日益減少,在執行上要分工明確;領導機構須優化干部組成,對于熟悉少數民族語言的干部人員著重培養,對于基層干部要提高其專業能力,完善合理的工作程序。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土地有償使用和合理流轉機制。
基層政府要在內部加強干部的政治定位,作為領導者要完善相關與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法律法規是治理有效的前提和基礎條件、也是南疆農民權益保護的前提。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護農民權益,據此情況我們認為當地政府應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給出具體的法律規章制度,如團場發展方式的法律依據與地區發展方式的法律依據就有所不同,真正做到農民權益在法律以及部門規章上能夠得到全面的保護,解決在法律方面的不足;作為執法者要明確自身定位,加強為人民服務政治素養與執法為民、依法辦事的意識,減小、消滅政策法規的執行偏差;作為監督者,要規范執法行為,對違規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加以懲戒教育,為農民權益的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法律宣傳與農民的法律意識雖無直接關系,但能客觀上為農民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打下堅實基礎。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宣傳方式比較單一而且內容多為文字信息,與農民日常生活有距離。而且基于農民的文化水平現狀,農民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宣傳方式效率低下;基層機關組織法律宣傳應充分考慮到南疆農村現狀,對于相關法律知識進行文字翻譯,使得南疆農民有更好的理解,在特殊的法制宣傳日,如“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活動,“12.4”憲法日向農民宣講憲法知識。在教育方面,將法律基礎常識與農村多發案件相關法律吸收進義務教育中來,使法律意識能從小養成,使農民學會主動用法、自覺守法。
南疆的鄉村發展較于內地發展緩慢是因為地處偏遠,少數民族占比大,南疆的農民較內地基礎設施落后,教育資源與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鄉鎮普遍宗教氛圍濃厚等。凈化執法環境,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法律保護對南疆農民的保護將會在南疆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變南疆法治鄉村建設嚴重滯后與內地的現狀,讓法治意識深入每個南疆農民的內心。有利于鄉村法治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