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 鐘衛國 王小虎
(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常熟 215500)
常熟地處蘇南稻區,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常年以稻、麥兩熟輪作為主,水稻歷來為主要糧食作物,也是當地人們最主要的口糧作物。近年來,由于國家稻谷收購保護價下降,種稻成本上升及災害性天氣頻發等因素,導致增效困難,甚至虧損。本文分析了常熟市水稻生產現狀,并指出了生產上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可持續發展對策,旨在促進常熟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近年來常熟市水稻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2016~2018年水稻種植面積分別為19700、18900和17600hm2,水稻平均單產分別為9.32、9.09和 9.11t/hm2。推廣的水稻品種主要以南粳46、南粳5055、蘇香粳100、早香粳1號等優良食味品種為主,2017、2018年優良食味品種占水稻總面積42.79%和49.30%,在擴大優良食味品種種植面積的同時,還大力推廣增產潛力較大,品質達國標三級以上,綜合性狀好的一批優質高產新品種,如常農粳8號、常農粳10號、常農粳11號等,2017年常農粳系列種植面積占20.93%,2018年擴大到30.75%。淘汰了一些品質一般或抗性不過關的品種。在主導品種生育期布局上,主要是早熟、中熟、晚熟合理搭配種植為主,中熟中粳有早香粳1號、蘇香粳3號等,遲熟中粳有常農粳10號、常農粳11號等,早熟晚粳有南粳5055等,中熟晚粳有南粳46等。通過合理安排茬口銜接,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主導品種的增產潛力,達到水稻高產目標。
實施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帶動全市水稻實現穩產增效。示范方單產屢創全市高產紀錄,2016年平均單產11.24 t/hm2,其中尚湖鎮常興方平均單產達11.49t/hm2,古里塢坵方雜交粳稻甬優1540平均單產達到12.58t/hm2,常規粳稻武運粳30單產11.94t/hm2,創我市常規粳稻高產紀錄。2017年全市示范方平均單產10.65t/hm2,較全市水稻平均單產9.10t/hm2,增產1.55t/hm2,增幅達17.0%。2018年古里鎮塢坵村核心示范區種植的優質水稻常農粳10號實收單產達到了11.24kg/hm2。在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帶動下,全市水稻規模化、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面積常年保持在133.3hm2以上,水稻機插率超80%,機收率100%,并建設了一批高標準水稻集中育供秧生產基地和示范點,為示范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挖掘應用品種的增產潛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和科技支撐。
2016年常熟市被列為全省稻田綜合種養試點縣,在省級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下,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全市稻田綜合種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18年全市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的主體達14家,面積140.8hm2,包括了稻鴨共作、稻蝦共作、稻鱔共作和稻魚共作等模式。通過4種模式12戶稻田綜合種養戶調查,稻田綜合種養單位面積效益均高于單一種稻效益,綜合種養平均效益47064.0元/hm2,單一種植水稻平均效益6096.0元/hm2。但不同種養模式之間及相同模式下不同經營戶之間效益差異較大[1]。
目前,規模化經營已成為常熟市水稻生產的主體,現有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3.33hm2以上的規模化種植戶1183戶,種植面積15900hm2,占全市水稻總面積的90.37% 。其中經營規模6.67~33.33hm2的規模種植戶有900戶,占總戶數的76.08%,經營面積占74.9%。目前常熟市水稻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保有大田耕整機 1184 臺套,75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300 臺套,高效植保機達到2015 臺,稻麥聯合收割機 782 臺,水稻播種流水線達227臺,高速插秧機999 臺,集中育供秧秧池面積158.67hm2,采用基質育秧秧池面積66.71hm2,機插秧面積15300hm2,機插率常年保持在達80%以上。
目前常熟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質食味品種南粳46因其食味優,穩產性好,受到廣大農戶歡迎,但推廣應用已超過10年,近年來由于品種提純復壯滯后,產量、品質、抗病性有較大退化,目前生產上還沒有在食味品質和綜合性狀上能夠替代南粳46的品種。
在水稻生產過程中,仍然存在水漿管理粗放,夠苗后擱田質量不高,收獲前斷水過早,除草控草效果差,肥料運籌不科學等現象。2017年水稻成熟期降水量偏少,多數種植大戶斷水過早,影響籽粒充實度,導致千粒重降低;2018年由于夏熟成熟和收獲較往年提前,水稻適期移栽比例提高,水稻較往年早播早栽早發,而且分蘗期天氣有利使群體莖蘗數增長較快,部分農戶擱田不及時,不到位,部分田塊最高莖蘗數過大。草害嚴重,近年由于部分復耕地中存在大量千金子、鴨舌草及稗草等惡性雜草種子,導致雜草發生量大、出草期長;部分田塊整地質量差,田面不平整,高低不一,影響除草控草效果。肥料施用往往重前輕后、重氮肥而輕磷鉀肥,穗肥施用量和時間掌握不夠準確等。
目前常熟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雖然達96%,但新型高效的植保機械和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擁有量不大,請工難、工價高等問題和種稻效益之間矛盾日益突出。育秧、施肥、植保環節機械化水平不高,目前多數大戶仍采用露地育秧,需人工做秧板,雖然播種采用機械流水線,但是育秧仍用細土為主,在細土準備、疊盤、擺盤環節仍需花費較多人工。稻谷烘干、加工、儲存環節裝備不足,到2017年全市新增谷物烘干機109臺,新增烘干能力1394.5t,全市產地(不包含糧食部門保有)烘干機械保有總量達315臺,烘干能力3623.5t,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不利天氣造成水稻賣糧難的困局,但相對于全市每年170000t水稻總產量及相對較緊的茬口,若收獲期遭遇連續陰雨天氣時,仍不能滿足及時搶收、烘干入庫。
目前,常熟市水稻種植面積約為1.73萬hm2,由1200多戶種糧大戶種植,但多數大戶缺少儲藏、加工能力,以原糧形式按最低保護價出售給糧庫為主,效益沒有得到保障。少數通過米廠進行大米加工,或者自己購置小型碾米機加工后自行銷售,這部分大戶增效較顯著,但是稻米加工和品牌銷售發展仍然較慢,規模小而散,缺少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全市現有各類大米品牌 33個,年銷售大米500t 以上的品牌只有16家,全市1200戶種糧大戶(包括合作社或村辦農場),進行大米加工、品牌銷售的大戶僅有 229 戶,全市當年生產用于加工大米銷售的稻谷23200t,僅占總產量的12.6%[2]。
近年來由于稻谷收購價格連續大幅下跌,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導致種稻收益連年下降,個別農戶甚至出現了虧損的情況。從對常熟全市水稻種植大戶調查結果看,2015年單產最高,單位面積產值和效益也達到最大,2016、2017和2018年水稻單產、產值和效益較2015年均表現為下降,單產減產幅度分別為0.25%、2.53%和1.02%。單位面積產值則呈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16.93%、13.70%和15.94%。效益也表現為大幅下降,且降幅逐年增大,分別為29.42%、24.47%和31.08%。分析主要原因,一是稻谷收購價格連年下調,2017年從2016年3.1元/kg下調為3.0元/kg,2018年再次下調了粳稻最低收購價,從2017年3.0元/kg下調為2.6元/kg。二是人工、農藥化肥成本增加,據對常熟全市水稻種植大戶調查,2016~2018年人工成本分別較2015年增加了13.21%、18.45%和29.07%,農藥化肥成本分別增加了6.95%、4.04%和10.20%。三是耕地經營權流轉費大幅上漲。從2005年5250元/hm2,上漲到2016年的11250元/hm2,有的村甚至高達12000~15000元/hm2,2016年以后種稻效益逐年下滑,但流轉租金仍居高不下,目前我市平均耕地租金成本占總成本近30%,對種糧農戶造成較大負擔[3]。
一是依托常熟市農科所水稻育種創新團隊,加快培育在食味品質上能和南粳系列媲美,熟期早、產量潛力和抗病性超過南粳系列的替代品種。二是壓縮直播稻,大力推廣機插秧,常熟每年還有3300hm2左右直播稻,因產量水平低,雜草稻危害造成農戶損失。三是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強宣傳引導,加快秸稈還田、施肥、植保機械化的推廣。四是大力推廣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應用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探索稻田綜合種養最適宜品種、栽植規格、病蟲害防治、肥水運籌等相應配套集成技術,完善不同綜合種養模式技術操作規程。通過發展水稻生態種植和養殖相結合,打造稻漁種養結合基地,開展種苗研發繁殖、示范推廣,引導農民改變耕作方式,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推進鄉村產業創新,協調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建設具有稻漁生態種養特色的都市生態農業產業園核心示范區。
加強技術指導、標準化生產和組織化程度,以生產條優越,烘干設備齊全,糧食倉儲條件充足的種糧大戶為基礎,建立糧食經營主體進行大米加工。整合已有大米品牌,打造具有影響力大、產品銷售渠道多,質量有保障的品牌,擴大常熟大米影響力。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已有經營主體的作用,組建由經營主體、大米加工企業、銷售單位及生產基地組成的優質稻米生產產業聯盟,建立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化運作,訂單式種植,規模生產,品牌經營,產加銷一體,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協調運行的優質稻米產業化運行系統,最大限度地保障種植農戶利益,實現優質稻米產業化提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