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波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興安盟 137600)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農藥的使用對于蔬菜的質量存在密切影響。合理使用農藥有利于蔬菜產量的提升,如果蔬菜種植戶的農藥使用不規范,會造成明顯的環境污染與殘留問題。因此,需要對蔬菜種植戶的農藥施用進行研究,提高農藥使用的規范性。
設施蔬菜種植戶具體是指擁有和承包大棚進行蔬菜生產經營性活動的農戶。當前我國對蔬菜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設施蔬菜的種植面積也隨之逐步提高。近年來,內蒙地區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服務等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日光溫室、無公害蔬菜生產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10多項設施農業新技術,種植品種主要包括彩椒、番茄、黃瓜等近百個新品種。截至今年7月,內蒙古設施蔬菜種植總面積已達10.16萬hm2。
蔬菜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會對蔬菜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農戶為了確保蔬菜產量的穩定性,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需要利用農藥發揮病蟲害防治作用,對蔬菜的生長進行調節,從而有利于獲得更高的蔬菜種植收入。其中施藥周期及其安全間隔是確保施藥行為科學合理性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確保蔬菜質量安全,最后一次施藥到采收之間的周期必須大于安全間隔期[1]。
現階段,對于設施蔬菜種植戶的不合理施藥行為,相關研究人員進行過一定程度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設施蔬菜種植戶的不合理施藥行為集中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施用時機選擇不當,存在“重治輕防”的現象。在病蟲害始發階段未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而是在病蟲害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進行施藥。同時也存在藥物選擇不合理的問題,從而錯過最佳防治時間。第二是施用方式不合理,造成農藥利用率較低。在用量、配比和噴灑等方面的操作不規范,造成較為明顯的農藥殘留問題。第三是在農藥使用后的處理方式不當。比如對于農藥空瓶和剩余農藥,一些種植戶對農藥空瓶隨意丟棄,在清洗噴藥設備時也容易對水資源造成污染。
自然因素是對設施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造成影響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氣候因素和地域因素兩方面。由于不同地區的蔬菜生產條件、種植結構、病蟲害發生特點等方面存在差異,使種植戶的施藥行為也具有很大區別。對于氣候因素,通常在氣候條件較為溫暖地區,病蟲害發生更加頻繁。對于內蒙古地區,在氣候變暖趨勢下,病蟲害的發生也具有逐漸增長趨勢,造成農藥使用量增多。
社會因素是影響設施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的一項重要因素。根據相關的調查統計,影響設施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的主要社會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規避風險的意識、從眾心理、生態觀念和農藥相關知識等。在年齡和性別方面,隨著種植戶年齡的增加,其用藥經驗逐漸增長,但對于農藥知識的掌握相對年輕人較差;男性相對于女性對農藥知識的了解意愿更強,農藥施用的具體操作能力上,男性也比女性更強,但女性施藥過程中更加注重防護。在文化程度方面,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對于施藥行為存在重要影響,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施藥行為也更加趨向于規范,其中文化程度對農藥使用量存在負向影響。在規避風險意識上,農戶對于風險的規避意識越強,就越傾向于使用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農戶自身的生態觀念也對農藥施用行為存在較大影響,在一項研究中,設施蔬菜種植戶生態風險認知顯著影響其施藥行為,種植戶對生態風險認知越強,施藥行為越規范[2]。種植戶的農藥知識儲備對其施藥行為也具有較大影響,在通過相關培訓使其掌握科學用藥知識后,能夠顯著改善其用藥習慣。此外,種植戶的施藥行為還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
經濟因素對于設施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的影響集中表現為種植規模、農戶經濟狀況與產品銷售渠道三方面。其中一項研究表明,種植規模與農藥的施用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農戶經濟狀況對其施藥行為具有關鍵影響,對于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的種植戶來說,容易通過使用更多農藥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對于價格較高的農藥,農戶的使用量也相對更少。產品銷售渠道對種植戶施藥行為也存在一定影響,如果農戶自用部分蔬菜產品,在使用農藥時更為謹慎,在農戶不存在自用的情況下,則僅考慮病蟲害防治效果問題。
除了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國家相關政策與管理規范等因素也對蔬菜種植戶的施藥行為具有影響。在相關單位和機構對農藥的種類及用量加以規范,并采取相應的檢測手段時,種植戶會根據相關規定的要求合理選擇農藥,提高施藥行為的規范性。
根據上述分析,為了促進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的規范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第一是加大對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及推廣,同時積極宣傳科學用藥知識。第二是要加強對種植戶施藥行為的監管,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做好農藥檢測工作,從而有效提高蔬菜產品質量。
目前,設施蔬菜種植戶的施藥行為中,用藥不規范的問題較為明顯,也對蔬菜質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響。對此應深入分析造成此現象的自然條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及管理因素,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減少蔬菜的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