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皓
(懷來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懷來 075400)
鯉魚屬于鯉科,魚體側身扁平,腹部比較圓潤,整個魚身呈紡錘狀。鯉魚的魚體比較長,臀鰭、背鰭都具有較粗壯并且帶有齒狀的硬刺。鯉魚的個體比較大,生長速度相對較快。培養的魚種品種不同,養出的鯉魚體態和顏色都不一樣。在我國,人工養殖鯉魚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已經養殖出的鯉魚人工品種有火鯉、草鯉、紅鯉、錦鯉、團鯉、荷包鯉、芙蓉鯉等。一般而言,養殖的鯉魚顏色較淡,魚鱗多為金黃色,部分水質較差水域鯉魚會呈黑色,不如野生鯉魚來的鮮艷。鯉魚喜歡生存在地質松軟的水體環境中,主要以食用雜食性魚類為生。鯉魚適應性很強,它可以耐寒、耐缺氧以及耐堿。據了解,鯉魚在我國的水產養殖中比重占據很大,是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魚苗的品質一直是養殖戶最重視的方面,因為品質好的種苗,養殖戶得到的利潤也高一些。但是培養優秀的魚苗,是需要有技術支持的。目前種苗培養市場整體比較混亂,有著近親繁殖,種苗質量不高,抗病性太差等問題,無論優劣,都打著“優質種苗”的旗號蒙騙消費者,這些現象對鯉魚的養殖及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1]。
許多鯉魚養殖戶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在養殖過程中對魚苗密度的控制不達標、飼料用量不準確,出現放養量大的情況破壞魚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鯉魚的生存環境質量下降,鯉魚疾病頻發,不僅影響鯉魚的正常生長,還會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許多養殖戶因為缺乏用藥知識,用的農藥以及化工原料都是價格低廉,殘留嚴重的,這就導致了鯉魚生存的環境被污染、鯉魚存活率受到影響。這種殘留嚴重的以化工原料為主的漁藥,價格雖然低廉,但是對人體危害程度比較高。而且濫用藥物不止會出現藥物殘留、重金屬超標的情況,還會增加鯉魚的發病率[2]。
在養殖時,改變養殖戶只關注眼前利益的觀點,把眼光放長遠,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鯉魚養殖。要讓養殖戶明白只有種魚的品質純正、成活率高,培養出的鯉魚抗逆性以及抗病性才會強。養殖戶在養殖鯉魚之前應選擇那些品質優良的鯉魚品種,而且在選擇鯉魚品種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濕度以及氧含量這些條件。就南方地區而言,適合養殖的鯉魚種類非常多;但在北方,比較適合養殖鱗鯉和紅鯉,對于像豐鯉這類的稀有鯉魚品種,在養殖時要嚴格控制水溫[3]。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加大鯉魚養殖上科技的投入,把科學技術真正送到漁民手中,才能長遠地讓漁民受益。目前鯉魚養殖戶存在養殖方法不科學、缺乏用藥知識的現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鯉魚養殖戶的技術指導,定期為養殖戶進行科學養殖等方面的培訓,推廣科學合理的養殖技術和模式,引導養殖戶適度投放魚苗,進行合理喂養,選擇品質優良的飼料,這樣既能提高飼料利用率,又減小對養殖水體的污染[4]。同時加大漁業機械的使用推廣,盡量減少漁藥的使用,避免對養殖水體造成破壞。
在鯉魚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鯉魚的疾病防控,這樣才能避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受損。首先,在鯉魚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應該要注重池塘的底層排污,使用無害化處理方法,降低有機質生成,提高水體的溶氧,降低有害物質殘留,最好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啊對池塘的全面清潔,從源頭上杜絕疾病的發生。其次,漁業部門需要通過通過各種途徑,對廣大養殖戶全面展開鯉魚疾病預防的科普宣傳。努力提高他們對鯉魚疾病預防的重視,并對養殖戶進行相關預防措施培訓。
鯉魚一般可能會感染的疾病有水霉病、白點病等。
鯉魚感染水霉病時,肉眼可見魚體表而有灰白色毛狀物,游動緩慢,食欲不振,日漸消瘦,逐漸死亡。發病集中在4月末5月初,水溫10~20℃時發病,多因野蠻操作導致魚體受傷引起。針對這一情況,在養殖鯉魚時,要仔細操作,避免引起魚群受傷。如果已經感染水霉病,要馬上用福爾馬林或者漂白粉進行全池潑灑[5]。
鯉魚感染白點病時,會有大量粘液產生?;疾乐貢r,可能會導致鯉魚鰓組織壞死,影響其呼吸,甚至死亡。多發病于水溫15~25℃時。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在放養前進行徹底清塘。如果已經感染白點病,要用亞甲基藍或者福爾馬林進行全池潑灑[6]。
總上所示,只有在鯉魚養殖過程中提高鯉魚種魚的質量、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指導以及對鯉魚的疾病防控,才能實現高產高效的鯉魚養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