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輝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我國稅收信用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研究大數據在稅收信用建設方面的影響和作用正當其時。近年來,隨著中央以及各級政府稅務部門對稅收信用建設的廣泛重視以及推進,我國的稅收信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當前稅收信用缺失現象依然十分嚴重,且亟需建立一個完善的稅收信用體系。企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手段,進一步打破信息孤島和部門藩籬,整合稅務、金融等信息和資源,完善動態跟蹤、分析預警機制,全面構筑納稅信用管理體系,撐起納稅信用管理大格局,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1.大數據時代為稅收信用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契約角度看,稅收本質是一種契約關系,納稅人、征稅人、用稅人和稅務中介通過利益交換既相互緊密聯系又相互競爭博弈,這種關系具有平等自愿的契約特征,從而形成了稅收博弈關系。稅收博弈中,信息不對稱是影響博弈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稅收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大數據在稅務行業的應用,將會充分挖掘行業數據的內在價值,改變稅收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也會改變稅收活動中各個涉稅主體的博弈結果,從而對各涉稅主體的稅收信用行為產生影響。
2.海量涉稅信息為誠信納稅管理提供了詳盡的數據支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無所不在的無線傳感器、移動設備、RFID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大量的互聯網用戶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巨量的信息交換,其中包含了海量公民在社會生活、經濟運行中產生的相關涉稅信息,為誠信納稅管理提供了詳盡的數據支持。稅務部門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甄別,從源頭保證涉稅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學習數據挖掘、情感分析、網絡分析等大數據關鍵技術,能夠合理運用海量數據發現公民在納稅過程中的行為特點,從而提高稅收管理的針對性。
3.數據分析為納稅人潛在的失信行為進行事前的預防糾正。由于我國對納稅失信行為的監管和查處力度不夠,使得納稅人對納稅失信行為的風險和成本預期過低,從而導致納稅失信行為屢有發生。大數據時代使得對稅收征管進行實時監控成為了可能,稅務機構不再需要以月或者年為單位對納稅人進行定期監管,通過搭建稅收信息化平臺,不僅可以得到實時的稅收數據,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對納稅人潛在的失信行為進行糾正。稅收管理模式可以從事后的“檢查和管理”轉變為事前的“預測和預防”,有效避免稅款流失,提高監管工作的主動性。
4.信息交流、數據共享、分析為誠信管理強大的技術支撐。大數據時代是一個信息交流、共享、分析的時代,稅收信息化管理平臺在時代背景下中應運而生。稅收信息化平臺的搭建和完善是我國當前稅收工作的重點之一。電子化的納稅申報、高效的數據分析、不同機構間暢通共享的信息渠道都離不開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搭建。通過金融、海關、工商、財政等部門間的涉稅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完善涉稅信息、減少采集成本,另一方面各機構也可以利用公民的誠信納稅記錄進行風險甄別和管理,完善各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
1.加強企業納稅信用風險系統建設。運用大數據降低納稅人涉稅風險,提高納稅人整體納稅信用。大數據時代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但如何高效地提取其中有效的信息,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加強企業納稅信用風險系統建設。確定指標預警值,對行業、地區、季節和企業規模等開展分析,將指標的異常嵌入到各評估模型中,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測算,確定合理變動范圍,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動態分析、適時調整。建立并及時優化風險預警模型,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分析識別,通過對涉稅信息篩選、整理、測算、分析,歸納風險發生規律,建立風險特征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達到風險點即時預警。如有的稅源部門一個人管理近千戶納稅人,按以往的傳統納稅手段,即使再增加幾倍的人手也管不過來。而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是及早發現問題、化解納稅人涉稅風險最有效的手段。前臺加大“放管服”力度,后臺依托稅收大數據加緊風險防控,“數據分析——風險推送——提升信用——減少違法”在稅企間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同時還可成立了跨部門跨專業的信息技術專業團隊和稅收風險管理專業團隊,定期對納稅數據、第三方信息進行分析比對,篩查風險點。通過系統平臺、稅企郵箱等渠道向納稅人推送涉稅風險提醒,此舉不僅降低了納稅人的涉稅風險,還提高了納稅人的整體納稅信用。
2.積極構建大數據時代下稅收信用數據庫。稅收信用數據庫是大數據時代下完善和發展稅收信用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條件,沒有稅收信用數據庫,大數據在稅收信用領域的應用就無從談起。稅收信用數據庫和傳統的稅收征管數據庫不同。一是目的不同,稅收征管數據庫主要是為了滿足納稅人申報納稅、稅務機關征收管理的需要,是生產型數據庫,而稅收信用數據庫則是為了滿足稅收大數據分析需要。二是兩者結構不同,稅收信用數據庫的結構要適應大數據分析的需要,對生產型數據進行加工后導入到稅收信用數據庫中,而不是原封不動的拷貝。三是兩者內容不同,稅收征管數據庫中存儲的主要是納稅人自行申報的信息,而稅收信用數據庫中則更加全面,包含更多的涉稅數據,比如第三方涉稅數據及互聯網涉稅數據。稅收信用數據庫大數據應用于稅收信用領域的基礎,必須滿足大數據“數量大、范圍廣”的特點,具體來講,一個完整的稅收信用數據庫應該包含以下方面的涉稅數據:稅務機關在征收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涉稅信息;其它政府部門如工商、銀行等所掌握的涉稅信息;納稅人自身的涉稅信息;社會中介機構掌握的涉稅信息;互聯網平臺上的涉稅信息。
3.搭建平臺實現大數據共享共用共治。摒棄“一畝三分地”的思維,走出各自為戰、缺乏整合的困境,運用大數據的方式把信用信息匯聚起來,就能把信息孤島互通成網,為稅收信用體系建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進而為稅收信用建設提供更加強大的誠信支撐。搭建平臺,實現誠信納稅信息共享稅務信息的互聯互通與共享是大數據時代納稅管理的客觀需求和發展形勢。首先,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依托個人征信系統平臺的現有資源,建立公民誠信納稅信息電子平臺,通過科學的信息存檔及信息處理技術,實現稅收信息的網絡化、系統化;其次,立足于早已建立的公民身份證號碼制度,為每個公民確定唯一的納稅信用代碼、電子檔案。通過建立統一的代碼,打破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壁壘,拓寬稅收信用信息的應用領域,實現公民稅收信用信息與征信系統的對接;再次,制定稅收信息化平臺的管理與維護制度,通過實時更新稅收數據庫內容來完善涉稅信息的統計、查詢。保證涉稅大數據在采集、分析、使用、查詢、發布、監管、傳遞共享過程中規范化、合理化、及時化、安全化。在保障公民的隱私和涉稅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各機構互聯互通以及數據的共享。
總之,公民誠信納稅信用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充分運用好大數據,對數據搜集、管理、運用、平臺搭建等硬實力,以及優化誠信納稅環境等軟實力同時進行完善。只有深化大數據應用,通過深入分析和挖掘實現高效的、事前的、定量化的納稅信用評估與風險預警,從而構筑全方位、立體化的納稅信用管理大格局。
開心一刻
◇維爾和比爾在爭吵,誰的爸爸是更強壯的人。維爾說:“你知道太平洋嗎?那個坑是我爸爸挖的。” 比爾不屑地說:“那沒什么。你知道死海嗎?那是我爸爸打死的。”
◇一位老先生沿街緩慢地行走,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按一戶人家的門鈴,但門鈴太高,怎么也夠不到,心地善良的老先生停下來對小孩子說:“我來幫助你按鈴吧。”于是他使勁按了幾下那個門鈴,于是整個房子里的人都聽到了鈴聲了。然后,小孩對老先生說:“現在咱們逃走吧,快!”
◇爸爸給女兒講小時候經常挨餓的事,聽完后,女兒兩眼含淚,十分同情地問:“哦,爸爸,你是因為沒飯吃才來我們家的嗎?”
◇女兒對肚臍很好奇,就問爸爸,爸爸把臍帶連著胎兒與母體的道理簡單地講了一下,說,嬰兒離開母體之后,醫生把臍帶減斷,并打了一個結,后來就成了肚臍。女兒說:那醫生為什么不打個蝴蝶結?
◇小童在姑姑家吃飯,姑姑做了魚給他吃。小童邊吃邊說:這魚真好吃,要是不放刺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