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飛 張正良 鐘琳
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 廣東 深圳 518000
與北京首都地區、上海地區相比,深圳地區由于相對缺乏醫學院校和大型醫院的軟件和硬件基礎,在醫療人才的供給方面顯得相對欠缺,這與該地區高度發達的金融和高科技產業對全球相關行業人才的吸引力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圳市更是在2016年初發生了住院醫師、全科醫生規培學員集體游行,請求發放補助經費的重大事件。像深圳這樣的珠三角新興特大城市,對于醫療人才來說,本身就因為歷史短,又作為新生的移民城市而缺少歸屬感,連住院醫師培養方式方法都無法做好,這對該地區扭轉醫療服務缺乏的局面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更是雪上加霜。
增強醫療人員對本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應完善醫療人才的評價、晉升體系與薪金制度的融合。醫院若要留住其核心醫療人才,薪金制度是重要要素。而目前的醫療衛生體系中的人才評價和薪酬分配制度主要存在兩大問題:第一,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主要由學歷、職稱和工作年限確定,其中職稱尤為重要。若職稱相同,無論醫生或護士,專業技術工作者或后勤服務者,薪酬待遇就相同,此舉影響了醫務人員整體積極性的發揮。第二,正由于職稱的重要性,一些臨床醫生耗費時間在發表“職稱論文”和申請“科研項目”之上,以求在職稱評審和聘任體系中獲得晉升,因而難以集中精力在臨床技能的提升上,甚至影響到日常工作,此不良風氣實為舍本逐末。醫療人員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職稱的評定或者論文發表上,不同系列的醫療人才應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諸如臨床、護理、藥劑、后勤管理人才等,不可一概而論。人才評價制度應當以崗位內容、技術難度、風險責任、綜合品德、勝任力等多種要素為因子,消除原有的過于注重資歷、學歷和發職稱論文的數量的風氣,堅持才德兼備,注重憑臨床的技術水平、醫療實績和貢獻來評價人才。建立多種評價標準,進行專業化定量考核,實現分層動態管理。
由于醫學教育實踐的特殊性,醫療人才對于所處地區的醫學科研單位的環境會更加重視。甚至對于醫院來講,醫學科研單位在醫療人才的輸送方面就像“孵化機”一樣,“孵化機”的數量越多,環境越好,那么好的醫院和優秀的醫療人才也就自然而然的會更多。醫療人才大都無法分割臨床與科研的環境,這就是為何很多大型醫院都是高等學校或者醫學專科學校的附屬單位的原因所在。所以除了財政、稅收等影響收入的政策因素以外,醫療人才對于醫學科研單位的環境就特別在意。因此,深圳市必須下大力氣建設本區域的專業研究型醫學院校和相應的科研機構,瞄準國際先進醫學科研領域,建設一批具有特區特色、全國甚至世界領先的學科和科研平臺吸引優秀創新人才和醫學教育師資人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使深圳成為醫療人才的聚集地。
因此,珠三角在制定醫療人才培養、引進和流動機制的時候,應當進行綜合改革考量,充分吸取新加坡和中國港澳地區的優良政策,制定持續可行的解決醫療人才短缺的政策。
目前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非常有利于海外相關人才反流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大灣區。港澳地區已形成了優良的私立醫院、家庭醫生、社會養老護理專業人才體系,他們進入珠三角地區服務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偏向私人執業、進入私立醫院和組織社會養老機構等方式。因此地方政府面對海外醫療人才的引進和消化工作,必定要在社會管理、許可經營、市場競爭關系協調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要從硬件和軟件方面進行政策的配套保障,扭轉國內人才通過香港流失海外的不利局面,使得珠三角地區在未來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中保持核心競爭力。
香港與深圳的個人所得稅負差距造成的現實問題,使得深圳非但難以從香港吸引人才,反而會致使本土人才向香港流失。筆者認為,深圳若要以積極的姿態向港澳甚至其他發達地區爭奪醫療人才,應針對醫療人才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利用財政手段,調節稅收,有利于從港澳引進優秀的醫療人才,緩解當地醫療人才緊缺之苦。參考新加坡“海外工作者納稅人計劃”和特殊住房福利等政策,使得珠三角地區成為醫療人才引進和流動的高地,而且使得這些醫療人才真正將珠三角作為其職業發展的歸屬地。
產學研結合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中醫藥產業化的發展愈加重要,中醫藥企業尤其是一些老字號且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在專業人才的吸收和培養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深圳可以引導在深的中醫藥企業整合人才、技術資源,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與本地的中醫院、高校醫學專業緊密合作,為培育更多復合型的中醫藥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