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江,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現居天津。生于1967年,198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
多年從事媒體策劃及編輯工作。先后在百余家媒體開有專欄。著有文化史《啟蒙年代的秋
千》,詩集《雜事與花火》《我斜視》,批評集《十作家批判書》《十詩人批判書》,隨筆集《愛錢的
請舉手》等多種。有作品被譯為英、德、法、韓、日、羅馬尼亞、馬其頓等文字。
有時回想自己第一次
注意霾之類的東西
是在80年代的北京火車站
陽光從候車大廳的高窗
一道道照進來
光柱映襯出明暗處
那些比灰塵還小的顆粒
翻滾舞蹈
上下飄浮
動作慢得
像是在水中沉浮
我穿著一件磚紅色棉服
候在檢票口的人叢中
再過一刻鐘
那列通往命運
下一個節點的慢車
就要往里放人了
外語寫的詩讀多了
或者更直白
廣泛些說——
翻譯的詩讀多了
你還會走回到母語里來
走回到它最核心的地帶
這里永遠有最鮮活的
心靈撕裂之美
三成熟
有時是全生
帶著血沫和余溫
每次坐火車
停到中途的一個站上
我都想走下去
走出站房
進入陌生的城市
隨便走進一個房間
最好是民居
在那里住下來
去附近的浴池泡個澡
早上在路邊小店
吃頓早點
穿過茅市場所在的街道
趁著人們在上班
走進空無一人的影院
隨便看一場什么
一邊喝紙杯里咖啡
一邊把腳架到
前排的空椅子上
傍晚我會走過
不大的廣場和湖邊
欣賞三三兩兩的情侶
追風箏的祖孫
然后忘了自己是外地人
直到某一個時刻醒來
發現自己斜靠在車廂壁
車內空無一人
只有列車員清掃后
還未落地的灰塵
在陽光的照射下
伴著尚未走遠的
夢的碎片
上下飛舞
每天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地方
以不同的口吻
說不同內容勵志的話
讓你想象著各種
不同的嘴臉以及
不同的來歷、未來
我們小時候遇上停電
家里才點的那盞馬燈
(有的人家是更簡單的煤油燈)
跳了跳
預報中的雷雨
夜晚遲遲不來
從空調的客廳走到
敞著窗子的廚房
一邊抽煙
一邊盤算著
把窗子關小
擋住此刻的溫熱和
傳聞中的雨水
忽然我看到
紗窗在反光
深吸一口煙
對面閃一下火星
再深吸一口
對面又閃一下
可它是紗窗
沒有玻璃
又抽了幾口
還閃
不過這幾次發現
只要我平視窗子
就看不到火星
而一旦我低一點兒頭
火星就會從紗窗上
映現出來
其實那也不是映現
而是從紗窗的后面
射過來
原來是樓對面的光
它被窗外
那排濃密的矮槐遮著
偶爾在微風的間歇
問候我指間的半支煙
叼著半根煙
戴著頂被汗水浸泡
發暗的草帽
手里拎了把榔頭
拖著傷膝
深一腳淺一腳
走在夏天三四點鐘
太陽和陰云
交替籠罩的路上
有一會兒我在偷偷想
這模樣多少能冒充一下
物業或家裝維修工
但絕對看不出
我的本職是養路工
沿著歲月軌道
一路敲敲打打
去往心愛的地方

夜色降臨
幾乎每個十字路口
都有人在燒紙
火光閃閃
映出了誰的臉
每一本詩集
都是一份時間表
你用顫抖的毛筆
顫抖的鋼筆
屏幕上的光標和軌跡球
游移或果斷的鍵盤聲
記錄下每天
記錄下變化
它們驚天動地
在文字里得其所哉
安之若素
聲音之美
旋律之美
形體之美
風和河水
夜色之美
罪惡如禮花
自大地深處升起
綻放開來
我每經過一幢寫字樓
看著那些窗口時想
原來這就是微博微信里
那些糾結思維的孵化器
二十來年前
在家具市場
看中一張中式
紅酸枝木床
一萬多塊錢
當時買不起
買了也沒地方放
估計折合今天的價錢
漲了肯定不止十倍
現在想起
心疼不已
不是為了錢
不是為了地方
是為了普通人
在歲月里的命
秋風起了
死神忙完工作
收拾好工具
一瘸一拐地
颯颯走遠
“陽光,這一杯淡糖水”
這兩年
在最晴好的冬日
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
侯馬寫的句子
哪怕是最好的天氣
隔著空氣里那么一層
只可意會的薄幕
真是讓人覺得自己
和天空、萬物之間
隔的不是陽光
而是化裝成陽光的淡糖水
哦,這還只是在晴朗的日子
如果是在陰天或是
冬天的早晨、黃昏
你會覺得自己像個戲子
正背朝觀眾邁向
無休止的舞臺盡處
你往前走一步
眼前的幕簾拉起一重
你再往前走
它們又拉起一重
一直有新的幕簾拉起
一直有同樣的
在前方無聲垂落
從稀薄的陽光
回復到淡淡的灰色
不是秋天了
也不是冬天
它只是一個下午
在鋼琴鍵盤的敲擊下
流駛著
親切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