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丹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肺癌發生率及致死率均較高,成為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疾病。用于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等,但不論對肺癌患者實施手術或放、化療等,均會激活機體凝血機制,促進血栓的形成[1]。因此,肺癌患者常見下肢靜脈血栓或肺栓塞等并發癥,影響預后。在本次調查中,筆者研究了圍手術期強化護理降低肺癌患者術后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的效果,并與傳統的護理作對比,現報道如下: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肺癌患者50例。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處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各為25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7例,患者平均年齡(64.5±2.3)歲;對照組男17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齡(64.3±2.1)歲。納入者滿足以下標準:(1)排除癌細胞轉移患者;(2)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3)排除血液疾病患者。本次調查由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具有知情權且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線性基數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圍術期強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術前護理: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包括患者年齡、目前病癥情況、是否吸煙酗酒等。對患者作相應的血常規檢查,了解其凝血功能,對于血栓高危患者加以重視。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希望患者不要過于擔心而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能夠積極的調整心態,提升自身的依從性而進行相關的治療。在術前還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手術準備,由醫師指導患者學習腹式呼吸,以提升非活動,改善肺部功能。(2)術中護理:在手術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包括患者心率、呼吸、血壓、脈搏等。此外,還需關注患者的皮膚顏色,若皮膚發紺等,則需加以重視。(3)術后護理:在手術治療后,則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保持大便通暢,同時積極預防血栓的形成。可抬高下肢30°左右,患者家屬或護理人員對其下肢進行按摩等。在用藥方面,則避免使用凝血藥物。鼓勵患者在床上即可進行四肢活動,及早的下床運動。
對兩組患者的術后血栓栓塞發生率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其中肺功能指標主要監測第一秒呼吸氣體的容積(FEV 1)及用力呼吸的肺活量(FVC)。
所得數據由SPSS19.0統計學軟件作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比較分別采用X2檢驗與t檢驗,P<0.05時視存在統計學差異。
組間比較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栓栓塞發生率為0%;對照組患者術后血栓栓塞發生率為20%(5/25),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X2=5.556,P=0.018)。
術前,兩組患者的FEV1、FVC指標比較無明顯變化;而術后,兩組患者的FEV1、FVC指標均得到相應的改善,但組間比較而言,觀察組患者的FEV1、FVC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肺癌是臨床上的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且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對于肺癌患者,術后常見血栓栓塞等并發癥,若不加以控制,可導致新的風險,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3]。因此,積極預防術后血栓栓塞很有必要。
在本次調查中,我院重點分析了常規護理及圍術期強化護理對降低肺癌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對于常規護理方案而言,其缺乏針對性及主動性,許多護理服務是依據患者的需求而產生的,護理人員相對被動,無法積極預防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而圍術期強化護理則更加的人性化,不僅護理服務貫穿整個圍術期,此外,還通過術前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等幫助患者改善心態,了解疾病。通過呼吸訓練等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4]。通過術后的病情關注、使用彈力襪、抬高下肢、及早的下床活動等預防了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通過本次調查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圍術期強化護理后的血栓栓塞發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20%,組間體現了明顯的差異。此外,觀察組患者在經過相應的護理后,其肺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而該結果提示,本次實施的圍術期強化護理可達到預防血栓栓塞,改善患者肺功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次圍術期強化護理措施可行有效,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