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娟,張春香,熊崢嶸,金 麗,陳 娟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著較大的危害,精神科常見外走行為,指的是住院患者未得到醫生同意而私自逃離醫院[1]。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缺失、不適應住院生活以及想家等原因,通常存在治療不配合、不安心住院、外走逃離等行為。本文特此觀察了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依從性的效果,結果十分滿意。現做如下報道: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于2017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時間3個月及以上;參照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予以確定。排除藥物依賴性、酒精依賴性、嚴重軀體疾病者。通過電腦完全隨機分組法,將之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37例。研究組中21例男性研究對象,16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18-60歲,平均(34.3±5.6)歲;常規組中20例男性研究對象,17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19-60歲,平均(34.5±5.5)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大。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化護理,主要包括入院接待、治療過程及注意要點的告知、常規檢查、督促患者按時吃藥服藥、病房護理、檢查患者各項體征變化等等。
研究組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具體為(1)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入院,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交流,緊密護患關系,同時了解患者病情,而后掌握患者治療史、基礎信息、病情嚴重程度,為進一步制定治護方案提供有效依據。(2)將疾病誘因、治療方式、注意要點等知識詳細告知于患者及其家屬,通過治愈成功的案例講解,幫助患者減輕身心負擔,樹立治愈的信心。(3)主管醫師具體分析每位患者心理,便于心理干預方案的執行,并由專業護理人員對其開展心理輔導,期間對護理人員定期培訓,促使其護理技能提高。(4)以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心理干預,鼓勵患者主訴,表達自己內心,針對患者的傾訴,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以患者治療效果,合理調整治護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所需。部分患者比較敏感,情緒控制不佳,護理人員與其交流時需注意態度、語氣,以免對患者造成刺激。(5)鼓勵患者參與娛樂性活動,以緊密護患之間的溝通,豐富患者日常生活。可按照患者性格特點,幫助患者培養興趣愛好,進而促使其自控力提高。(6)針對情緒控制欠佳的患者,主要以安撫為主,陪伴在其旁邊,通過眼神暗示來穩定患者情緒。同時注意病房衛生,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嚴控濕度與溫度。
住院依從性:患者能夠遵醫囑,主動按時用藥、按時吃飯,為完全依從,患者被動執行醫囑,偶爾有不服藥或者是出現假服藥等現象,為部分依從;患者抵觸臨床各項治護工作,為不依從。依從率=(總病例-不依從)/總病例*100%。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以[n(%)]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住院依從性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住院依從性比較[n(%)]
精神分裂癥患者群體比較特殊,患者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中,與現實生活相悖。患者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若是在治療期間對患者的態度過于強硬,只會加強患者病情,使其做出更加極端的行為。基于此,在治療期間需高度重視患者,了解其心理變化,優化患者心理狀態,才能保證順利治療[2]。心理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優化作用。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依從性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患者未正確認識到自己所患的疾病,另一方面,患者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中,得不到其他人的認同感,安全感不足。
心理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實際病情,由專門治療醫師制定的一種干預方案,并由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在滿足患者所需的同時還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而且護理人員真誠的態度、溫和的語氣,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使其備受溫暖,從而提高對醫院治療的認同程度,所以患者住院依從性才能大大提升[3]。除此之外,心理護理比較注重患者心態的改善,注重患者興趣愛好的培養以及正常交流能力的培養[4]。住院期間通過集體活動的安排,緊密患者之間的交流,減輕其孤獨感,有效預防了患者自閉危害,同時也有利于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實現臨床治療目的。
本文中,研究組住院依從性91.89%顯著高于常規組78.38%,組間差異顯著(P<0.05),表明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住院依從性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