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紅霞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指的是經上肢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肱靜脈,頸外靜脈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的導管,以此來為患者提供長期或者中期的靜脈輸液治療[1-2]。PICC置管具有操作方便、迅速、維護簡單、患者日常活動不受限制等諸多優點,并且能夠有效避免進行反復靜脈穿刺,現階段在乳腺癌患者化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PICC置管具有諸多優點,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處理,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4]。為此,本研究主要針對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癥發生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并尋找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此來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報道如下。
于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乳腺癌患者中選取10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PICC置管,患者平均年齡(36.98±2.28)歲,平均PICC置管時間(156.23±10.28)d。本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開展,且獲得醫院護理部批準。
選取患者頭靜脈、貴要靜脈以及正中靜脈等肘前靜脈,對其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操作,一直到上腔靜脈下1/3的位置,導管型號為4F,采用3M透明貼膜為固定敷料。置管后,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研究中100例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操作之后,有10例患者出現了相關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0%,包括感染、靜脈血栓形成、靜脈炎與穿刺后局部滲血,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研究通過分析后得知,100例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操作之后,有10例患者出現了相關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0%,包括感染、靜脈血栓形成、靜脈炎與穿刺后局部滲血。為了確保患者順利完成整個治療過程,本研究對各種并發癥發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具體如下。
原因分析:感染屬于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癥的一種,包括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隧道感染與局部感染屬于三種常見的感染類型,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體質因素、穿刺部位、導管種類、穿刺點滲血、滲液后更換不及時、患者皮膚菌群出現遷移現象、操作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等。
護理對策:提高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觀念,確保其在各項操作過程中均能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盡可能選擇硅膠管材質導管,以此來避免對穿刺處周圍皮膚進行摩擦;穿刺部位盡可能選擇在肘窩上方,以此來防止躁動患者肢體劇烈活動時,導管在穿刺點頻繁進出,進而摩擦周圍皮膚,促使血管中進入細菌;規范皮膚消毒方式,按時進行導管維護,對敷料與消毒劑進行合理選擇。
原因分析: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的始動因素為血管損傷,穿刺置管過程中導管尖端錯位或者血管損傷均可能導致血管內膜受到損傷;留置導管之后,促使血流換緩慢,再加上腫瘤患者本身血液高凝,所以更容易形成靜脈血栓;對于患者體內靜脈而言,導管屬于一種異物,會以較快的速度被血漿蛋白與纖維蛋白包圍,進而促使血小板聚集,某些情況下還可能發展成為纖鞘或者血栓。
護理對策:發現患者可能形成靜脈血栓之后,應該馬上停止輸液,對其進行彩超檢查,以此來確診,并將癥狀嚴重程度、靜脈受累情況、血栓阻塞程度作為依據,嚴格遵照醫囑來進行相關操作,如果病情較輕,便可先對其進行保守處理,如果血栓較為嚴重,則要囑咐患者避免活動劇烈,將導管緩慢拔出,對其全身與局部反應進行仔細觀察,必要情況下還要對其進行抗血栓治療[5-6]。
原因分析:化學性靜脈炎與機械性靜脈炎屬于兩種常見的靜脈炎類型,PICC置管后,因為導管在血液內,所以可能造成異物刺激,再加上多數多數患者處于緊張狀態,血管收縮痙攣,很容易引發靜脈炎;肘窩下屬于穿刺置管的主要位置,隨著手臂進行伸屈運動,肌肉會帶動導管在穿刺點內外來回進出,這不僅會刺激穿刺點,進而出現感染、出血出現,而且還可能機械性損傷血管,進而引發靜脈炎。
護理對策: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最大程度上促使其緊張心理情緒消除,囑咐患者置管初期避免運動劇烈;盡可能將肘窩避開行穿刺置管,在超聲引導下定位穿刺;置管過程中確保動作輕柔,選擇和人體具有較好相容度的PICC導管,將患者血管粗細情況作為依據,對導管類型進行合理選擇,提高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水平。
原因分析:穿刺側肢體活動過度;壓迫時間過短;穿刺后沒有選擇正確的壓迫方式;對血管進行直刺;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數量減少。
護理對策:穿刺后將壓迫面積縮小,在穿刺點上方采用紗布墊進行局部壓迫,并且外貼透明敷料,采用彈力繃帶對其進行24h的加壓包扎;如果患者凝血功能異常,則可在2 cm*3 cm的無菌紗布下,墊以明膠海綿,在穿刺點上方外敷,加壓包扎,24h之后可換藥;避免在肌緊張、僵直、受力側肢體進行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