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振紅,張紅霞
(克拉瑪依市人民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支氣管擴張是支氣管和周圍肺組織的阻塞或慢性炎癥,造成支氣管結構破壞,出現持久性擴張[1]。該病多見于青年人,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黃膿痰、反復咯血等[2]。急性咯血有窒息的風險,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故有效的護理,可增強治療療效,減少護理風險。故為了探討干預性護理在支氣管擴張伴咯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筆者特進行此次研究,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0例支氣管擴張伴咯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70例。觀察組: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齡34~73歲,平均(51.44±1.70)歲。少量咯血30例,中等量咯血30例,大量咯血10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36~73歲,平均(51.50±1.63)歲。少量咯血28例,中等量咯血30例,大量咯血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具體如下:(1)監測病情:護士應給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治療環境,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可采取叩背排痰、體位引流等方式促進肺部痰液和積血排出。記錄咯血的量、性質、次數等。(2)咯血護理:對于少量咯血的患者,保持呼吸道暢通,藥物治療等。對于咯血量大的患者,應高流量吸氧,必要時輸血,備好搶救藥搶救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干預性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干預:咯血的患者多會出現焦慮、恐懼情緒,而精神高度緊張可加重出血,或是造成喉痙攣,致使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等。故護士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時安撫患者的情緒,避免恐慌造成并發癥。(2)警惕窒息先兆:當患者呼吸困難、面色青紫、煩躁、冷汗、且指甲和口唇發紺時,護士應警惕患者出現窒息。一旦患者出現窒息征象時,應立刻采取頭低腳高位,將頭偏向一側,避免積血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及時清理口腔、鼻腔的血塊。采取高流量吸氧(氧流量5~6L/min),必要時可行氣管插管,及時應用止血藥物(垂體后葉素、巴曲酶等)。(3)飲食干預: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溫涼的食物,必要時進食流質食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4)失血性休克護理:對于煩躁、脈搏細數等出現失血性休克征象的患者,立即報告醫生組織搶救。給予氧氣吸入,取休克臥位,建立靜脈通路、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等。
(1)顯效:患者咳嗽、膿痰、咯血等癥狀消失,且經CT檢查炎癥和出血病灶基本被吸收;有效:患者咳嗽、膿痰、咯血等癥狀好轉,經CT檢查炎癥和出血病灶等部分被吸收。無效:達到上述治療標準。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n、%)
支氣管擴張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伴有反復咯血和大量黃膿痰,實施有效的干預,可減少窒息失血性性休克等并發癥。干預性護理是護士根據臨床經驗和循證護理依據,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以規避護理風險,增強護理安全性的方法。加強心理干預,可安撫患者的情緒,避免因咯血造成情緒緊張等引起窒息。在心理護理的同時,護士應加強健康宣教,使患者正確的認識支氣管擴張,緩解心理壓力,配合治療等。應及時識別窒息和是失血性休克的先兆,應加強病情觀察,充分評估危險因素,應采取有效的干預,預防并發癥,搶救患者的生命,同時減輕患者的痛苦。加強飲食護理,據報道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幫助滲出病灶的吸收[4],且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患者用力排便造成腹內壓升高,引起咯血。同時應注意采取霧化吸入、叩背排痰、體位引流等促進痰液排出,增強患者的舒適度,暢通呼吸道,減少肺部感染。此外對于咯血的患者及時止血也十分必要,但有學者認為對于大咯血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病變的老年患者,采用垂體后葉素治療,容易出現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使用應慎重。對于此觀點,筆者認為在下次研究中,可進一步深入探究。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將干預性護理應用于支氣管擴張伴咯血患者中,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