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華
(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蘇州市吳江區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221)
本次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特意選取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 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現把本次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手術患者,并通過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管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正確的用藥指導、健康宣教以及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觀察組采用風險管理,主要的管理措施如下:(1)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總負責人,并對每一位成員的工作與職責進行明確的劃分與嚴格考核與監督,并實施責任制,責任護士與護士要積極配合護士長的工作與調遣,并要全面的分析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發生的原因,同時要建立健全操作規范、病房制度以及消毒制度等。(2)嚴格要求全程無菌操作:首先要求醫護人員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同時要定期給病房消毒,確保室內空氣的流通以及菌落數處于合格標準之內;其次要規范一次性透析用品的處理,其中主要包括水處理與透析管路處理等[1]。(3)醫護人員要根據血液透析的操作流程以及患者實際的情況來確定與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并進行固定,接著盡可能的一次性穿刺成功,減少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避免出現刺針脫落的現象[2]。(4)針對輸血與配血要嚴格貫徹與落實查對制度,護理人員要準確的核對患者的姓名與血型后再開始輸血,同時盡量不要把患者的血液標本放到同一個位置。(5)在開始透析前,醫護人員要科學的計算患者的實際體重,以此來作為主要的參考數據,用來適當的調節透析參數以及控制患者體重,以防發生透析失衡與體重過快增加的現象。(6)患者在血液透析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加強巡視,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現象,同時也要全面的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并要準確的把握與合理的控制肝素劑量[3]。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患者得分大于或等于40分為非常滿意,25到40 分為一般滿意,小于25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分析將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整理,并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并通過X2對所得的計數資料進行檢驗,所得的計量資料通過t進行檢驗,判斷統計學意義的標準以P<0.05為有意義。
通過對兩組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0% 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n(%)]
根據多年的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在血液透析各個環節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素,由于血液透析屬于一種有創療法,并且其操作難度比較大,因此對于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知識理論的要求也特別高,同時也需要患者積極的配合。在我國現階段,血液透析主要用于治療急慢性腎衰竭以及急性中毒等病癥中,由于這些疾病本身就比較危急,因此其風險性也就比較大。血液透析治療主要是利用血液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毒素以及多余水分,從而起到代替腎臟功能的作用,同時在透析的過程中要通過動靜脈穿刺來將透析器與人體連接起來,這就極易引發感染等并發癥[4]。為此,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實施風險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常規的管理由于醫護人員嚴格遵守相關的操作規范與流程,就會提高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而風險管理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風險管理通過更為專業的風險分析管理、更為嚴格的操作規范、更為健全的制度以及完備的緊急處置預案,不僅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透析效果,提升了護理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總而言之,根據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顯示,兩組研究對象經過不同的管理方法后,采用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其護理滿意度95.0% 顯著高于采用常規管理的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80.0% ,(P<0.05)。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對血液透析患者實施風險管理的效果十分顯著,風險管理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并具有較高的臨床研究價值。因此,風險管理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