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祥舵 張鯤 楊鵬
如今辦公司的人越來越多,但并非所有人都足夠重視合同擬定這事兒。實踐中,如何判斷股權是否轉讓完畢?如何如何避免股權轉讓糾紛?
2014年4月,A公司與馮某等四人及B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約定A公司將其持有的B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馮某等四人,股權轉讓款共計100萬元,分5年付清。協議簽字生效后,四人支付了第一筆轉讓金,之后便以B公司股東身份參加股東會,作出了公司更名決議,選舉了新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監事,由全部股東在股東會決議上簽字;B公司還召開了董事會,選舉董事長、總經理。但因種種原因,B公司沒有完成工商變更登記,A公司仍是B公司股東,馮某等四人卻不在其中。因此,剩余的股權轉讓款,馮某等人也一直未支付給A公司。此外,B公司的經營期限在2018年6月就要屆滿,面臨清算。鑒于此,A公司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馮某等四人支付剩余股權轉讓款80余萬元及利息。馮某等人解釋,“至今工商局登記的股東里也沒有我們的名字,我們到底是不是股東,都不知道,股權轉讓協議應當解除。”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的股權轉讓協議合法有效,A公司要求四人支付余款,有合同依據。在股權轉讓協議簽署后,B公司新的股東會、董事會順利成立并運行良好,因此,其四人主張無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馮某等四人不服,提起了上訴。二審法院認為,馮某等人實際接管了公司,并掌握了公司印章等,且已召開股東會對公司經營管理事宜進行決議,應當認定A公司已履行了交付股權的合同義務,不再是B公司股東,變更登記的義務人是B公司,B公司可通過公司治理及相關訴訟程序解決公司工商變更登記問題。是否延長經營期間、如何延續公司經營,應由B公司自行決策處理。綜上,法院駁回馮某等人的上訴請求。
公司法第7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并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實踐中,股權類案件中,工商變更登記經常成為引發糾紛的原因,這是因為股權轉讓交易肯定要約定一個股權轉讓交割的時點,有的交易約定第一筆股權轉讓款支付之日為交割日,有的以工商變更登記完成之日為時點,這樣的約定就比較清楚。而有的協議簽得比較簡單,沒有約定到這個程度,就容易引起糾紛。對此,法院通常以客觀上是否已經行使了股東權利來判斷。本案中,假如馮某等四人從未參與過公司的經營,始終在B公司的外圍,那判決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建議:包括股權轉讓協議在內的各類合同的簽訂,條款約定一定要明確,特別是轉讓款交付時間、交付方式、股權交割時間、股權交割確認等關鍵條款,應盡可能約定得完善、清楚。本案中,如果馮某等四人之前在股權轉讓協議中約定“在第一筆股權轉讓款支付后幾個工作日內必須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否則協議效力中止,A公司必須在幾個工作日內全部退還第一筆股權轉讓款”,那四人就不會這么被動了。
在履約過程中發現對方違約,一方可以行使抗辯權,但這種權利的行使不能過分,通過利用抗辯權去實現其他目的,是得不到法律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