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昌
(國有黑山縣機械林場,遼寧 黑山 121400)
森林病蟲害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災害,病蟲害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木材質量下降,嚴重的會造成林木死亡,大面積森林被破壞[1]。早在1952年,美國因病蟲害造成的林森損失約占自然災害所受損失總量的45%,森林病蟲害已成為林木自然災害的主要內容。目前,對森林病蟲害的研究多見于具體病蟲害發生規律、發生原因、防治方法等方面。本文通過對森林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方法進行探討,旨在為林木病蟲害的實踐防治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實施,人工林已成為木材產品的主要來源。人工造林面積不斷變大,造林樹種多為經濟價值高,速生型林木品種。為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造林樹種組成多為單樹種純林或雙樹種混交林。林木樹種單一,森林生態作用降低,林內立地條件平穩,有利于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當侵染性病蟲害發生時,由于無其他抗性林木存在的阻擋,造成森林病蟲害防御能力下降,病蟲害大面積侵染,造成巨大的森林災害。造林樹種的過度單一,是造成森林病蟲害發生及擴散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規定了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措施鼓勵選育林木良種,但林木良種的使用率仍然較低。利用林木良種進行選育造林,其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部分苗圃等苗木繁育基地仍然選擇天然林分采種。天然林林木種子由于變異系數大,變異方向不確定,育苗成活率低,造林林木品性低劣,抵抗病蟲害發生及傳播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森林病蟲害爆發。
當前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多是自下而上的結構,多數由基層工作部門發現病蟲害發生后,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才得以啟動。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原則應為“防為主,治為輔”,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預防為主的策略。基層森林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防治人員業務能力不足,致使防治措施單一,多數有效的防治措施沒有得到重視及應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很難有效開展。當森林病蟲害發生時,無法及時有效的對其進行遏制,任由其傳播發展,最森林造成傷害。
在進行林木造林生產時,對苗圃引進的苗木未進行嚴格的檢疫措施,致使有些病菌及蟲卵隱藏在苗木的根部或莖葉之中。在苗木生長的過程中,當林分立地條件適合病菌及蟲卵生長發育時,就會對林木產生破壞。除此之外,對外來入侵種檢疫的不重視,新入侵種在短期內不會對森林造成傷害,不易發現。但在其不斷的適應當地立地條件后,則迅速擴散蔓延,形成大面積單優群落。由于缺少天敵及競爭物種的危害,新入侵種一旦成熟,致使本地物種失去生存空間,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新入侵的有害物種,其破壞植物非常迅速,危害面積巨大,且短期內無法有效遏制,嚴重破壞林木資源。
混交林是一種復雜的森林生態系統,關聯程度高的各物種之間相互協作,相互制約,以及林分內立地條件多樣變化,能有效的制約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傳播。在林業造林生產過程中,進行多樹種混交造林,增加混交模式,在確保優勢樹種突出的情況下,發揮其他樹種的生態服務價值。實現森林群落的多樣性,提高森林自身的病蟲害預防能力。吳建功通過對歐洲5過進行林業考察,認為營造混交林是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根本。
林木良種是指通過審定的林木種子,其造林后苗木的適應性、抗性等方面顯著優于其他種子。由于林木良種是經過特殊選育、馴化及栽培試驗等成功選育出的種子,其造林苗木對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具有一定抵抗能力。在林木良種選育的過程中,以病蟲害防治能力為目標性狀,選育出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的品種。提高林木良種使用率,利用良種進行育苗造林,仍需相關政府及林業生產部門的高度重視。
根除“頭痛醫頭、腳疼治腳”的病蟲害防治理念,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將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遏制的在最初階段。提高基層林業工作者業務能力,更新森林病蟲害防治設施,擴展病蟲害防治方法,提升林業基層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宣傳工作,做到“人人想防控、人人能防控、人人做防控”,擴大森林病蟲害監測范圍,全方位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堅持和完善科學的病蟲害防治策略,不斷提高基層單位防治水平,將有效的較少病蟲害發生及傳播。
針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特點,進行生態防治,可有效減少化學藥物防治對森林動植物的危害。目前有效的生態防治措施主要有合理釋放天敵、誘捕器捕捉、生物激素治理以及科學的撫育管理措施等。王影等利用微孔注射技術,對林木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2]。黃吉龍對營林技術在林場林木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進行了概述。范青緋等對天敵昆蟲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森林病蟲害是森林自然災害的重要部分,了解病蟲害發生原因,掌握科學的防治方法,可有效的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本文主要總結了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原因,提出了無公害的防治方法,為推動森林病蟲害生態防治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