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祎潔
米蘭理工大學 意大利 米蘭 20133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意大利成為了一個研究“分散城市化”的特殊案例。意大利都市化始于19世紀中葉,起初針對的是部分大城市。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城市病”的問題,因此對無法滿足現由需求的舊街區和舊建筑進行拆除,只保留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但是這樣的處理方法太極端。古斯塔沃在他的《舊城與新建設》中提出,“既有城鎮”不是歷史城鎮也不屬于現代城鎮,而是新舊相融,和諧共處的新一類的物質空間,包括了周邊環境、歷史建筑、居住街區 ,應該采取整體的保護策略與措施。
城鎮的形態變化體現了生活的演化過程。 都市化的發展主要包括歷史與當下的銜接,新舊割離兩種方式。意大利的城鎮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數目多、配比健全的城鎮體系。伴隨時間的發展相對合乎人類需求,相對穩定,也具有歷史延續性 。[1]
街區及內部的劃分是城鎮空間的基礎。羅馬帝國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以羅馬城為模版建造的,像一個范本,依據范本建造出的城市外形不盡相同,但城市布局結構何其相似。在空間布局具有相同的模式:以城墻劃分,作為界線。內部空間用街道劃分,將廣場沿街道設置在中間或街道盡頭,再以廣場為核心,在其周圍設置市政廳,教堂等公共建筑。[2]
二戰結束后,意大利城鎮市發展基本上以圍繞大型城市周邊區域的快速擴張為主要特征,因此原有城區規模擴大勢頭十分強勁。舊的城鎮街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模塊更容易插入新結構,或作為結構個體成為新舊區的鏈接。
意大利的鎮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1.城鎮化初期剝離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2.快速發展時期新舊相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八十年代);
3.后工業化、全球化時代的保護與發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
意大利每一個省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大于 5 萬的城市被稱為“省會”城市。意大利全國的人口的分布在大中小城市,其中一半以上人選擇居住在小城市,大中級城市各容納四分之一人口。意大利的大中小城市的分布下相對均衡,沒有省會城市明顯大于其他城市的現象。目前有三大城市,分別是位于中部的羅馬,北部的米蘭和南部的那不勒斯,三個城市的人口差距也不大。[3]
后工業化,全球化時代城鎮化開始減緩,開始注重城市文化,將現代化與歷史延續性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對城鎮舊區再利用規劃,使新舊城區更好的融合。既保留了歷史形態,也保證了城鎮化的完整性。
通過對意大利城鎮發展的探知可以看出,城鎮化始終跟著時代的發展,滿足不同時期的需求,是一個基于歷史發展的自發行為過程。對意大利特有的城鎮化發展的了解,有助于中國相關領域的學者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的發展是伴隨時代的發展,具有多樣性。
(1)新舊相融
歷史與現代,一直是城鎮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對立體。在意大利的城鎮化進程中也有新舊剝離的做法,歷史區以保護修復為主,新區則承擔了現代化發展的重任,或者采用新舊鏈接的做法,但是界線明確。保護和修復都充分的尊重歷史,不激進地拆建,應該通過全面的調研,了解歷史與現狀,采取最合理的方法 。中國的城鎮也要重視歷史傳統,保護城市文化。[4]
(2)重質重量
城鎮化要適度,要平衡,要重質重量。城鎮化中居住的人的感受最為重要。城鎮化不是居住人口的“年輕化”,更不是建筑的“年輕化”,也不是簡單的“現代化”。城鎮化實施得好,就能夠實現社會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