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昆山 215335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模式創新是一項保障民生、提升農民幸福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項舉措推動新農村建設項目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提出為新時期江蘇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指引了明確方向。面對以往工農業生產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需以污染源作為切入點,采取有效措施實現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踐行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的目標。
以往人居環境整治依賴行政管制手段,雖然江蘇省在環保機制建設上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全省1055余個鄉鎮的環保機構覆蓋率超過90%,然而縣一級環保機構仍缺乏監管執行力,鎮村一級缺乏治理主體,影響到環境問題的解決實效。
當前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力度嚴重不足,缺乏多渠道融資體系建設,仍以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諸如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等治理項目耗資金額較大,政府現有項目資金難以滿足實際建設需要,影響到環境治理項目的順利實施。
江蘇省部分農村在生活垃圾治理設施、無害化衛生戶廁、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公共照明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缺口,由此影響到垃圾處理率、污水回收率等指標,不利于人居環境整治水平的提升。
以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呈現出簡單、粗放的特點,農村垃圾處理場建設不完備,農村生活污水以直接排放為主,農村廁所改造工程在技術層面未達到成熟標準,且部分村民環保意識較為薄弱,對環境整治工作持抵觸態度,且缺乏必要維權常識,進一步加大了人居環境治理的難度。
當前村落空心化、村集體經濟弱化已成為制約農村建設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村留守人口數量少、多為老弱兒童,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加之缺乏人才招收與宣傳渠道,難以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長效智力支持。
首先從管護機制入手,推動農村專業保潔隊伍的建設,圍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分戶式污水處理、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等角度,完善技術、維護服務主體的建設,配合專項督導組起到監督考核作用,推動管護長效機制的鞏固落實。其次從資金保障機制入手,政府應積極推動生活污染整治、農業廢棄物處理、“四好農村路”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等項目資金的有機整合,協調各項資金強化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力度,依托規模效應提高治理投入能力。最后從參與機制入手,實現對基層組織領導力、企業技術優勢、村民自治組織的充分利用,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長效保障。
一方面,應由基層政府組建專項領導小組發揮組織、督導與檢查作用,完善分工機制建設、明確具體分管領導;匯集企業與社會技術人才成立技術指導小組,為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提供專業工藝技術支持;完善以村黨支部、村委會為核心的村“兩委”職能建設,強化組織保障及其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國家及地方標準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技術標準的制定,落實例會制度、臺賬制度、信息公開制、責任考核以及獎懲等具體管理制度,細化制度實施細則與適用條件,從而依托制度保障起到對各主體行為的約束、激勵與監督作用。
各級政府應積極履行自身職能,將社會、市場、村集體組織與村民等多元主體納入到人居環境整治機制中,明確各級監督主體的權責分配、實現責任到人,并構建立體化監督網絡鏈條,配合運用微信、網絡平臺實現治理事務的多渠道、公開化建設,營造多方參與、良好互動的工作局面。在此基礎上,利用激勵機制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合作治理的具體執行力,引入市場競標方式進行保潔承包人的推選,依托多方互動監督更好地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一方面,推動村民自治組織建設,依靠公開選舉廣泛征求村民意見,采用民主協商方式解決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涉及到的非原則性問題,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氛圍。另一方面,加強環境治理宣傳工作,借助村內廣播、宣傳欄、微信平臺拓寬宣傳渠道,積極向村民宣傳有關垃圾分類、污染治理等衛生常識,選取農閑時段利用調查走訪、召開會議等方式檢驗宣傳成效,選拔先進典型傳播經驗,引導村民樹立自治觀念,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效。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性建設離不開人才保障,對此應以高校人才作為主體對象,依托高校課堂聯動機制尋求人居環境整治的創新與持續發展路徑。具體來說,應與地方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到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中,依靠設置校園宣傳欄、舉辦文明知識講座、開辦環境整治主題班會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的環境整治意識,并著重以建筑學、城市規劃學、園林設計等專業學生為主體對象,通過舉辦設計競賽、啟動研究課題項目、組建下鄉志愿者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引導高校學生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貢獻創意構思與創新想法,將其中優秀成果應用于農村環境整改實際工作中,進一步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智力保障與人才支持。
“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村環境整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還需依靠完備的工作機制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借助制度框架與工作標準的設置強化具體執行力,并健全監督保障機制、培養村民自治觀念,以此實現人居環境整治的有效創新,更好地實現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