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毅劍
新時期,面對全國思政宣傳工作的新需要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形勢的新變化,習總書記非常有戰略性地提出了新時期宣傳戰線新的工作方向和要求:握“四力”,凝練筆力,激活腦力,放開眼力,增強腳力,打造一支求實創新、本領過硬、政治正確、能打贏新聞宣傳攻堅戰的媒體隊伍。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在教育宣傳領域有著廣大的受眾群體,如何革新精神面貌,導出優質新聞內容,是新時期做好電視宣傳工作必需面對的重大時代命題。
新聞報道的“四力”,是習總書記根據新時期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新形勢和新需要提出的前瞻性要求和重要指針,放在電視教育宣傳領域,也是非常契合實際,更是電視教育宣傳工作提質增效的關鍵所在。
“四力”緊密連接、互為補充,是一個有機整體。所謂“腳力”,就是要求新聞宣傳要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扎根校園,扎根社會生活,能夠貼近師生,貼近教育發展實際,不斷提升一線調研、采訪和制作新聞的能力。所謂“眼力”,就是要根據新時期教育工作的客觀形勢和實際需要,準確地發現問題、辨別問題和判斷問題,善于捕捉教育領域的焦點和新聞,不斷挖掘好素材和優質新聞,增強教育新聞挖掘的敏感性。所謂“腦力”,就是新聞工作者要勤于開動大腦,能夠思考、主動思考、善于思考、高效思考,在面對新聞素材時多想多思,從而能夠更透徹、更深入、更全面地看待新聞事件,挖掘新聞要素。所謂“筆力”,就是能夠制作出內容優質、思想深邃的新聞作品,創作出師生、全社會喜歡看并能夠深受鼓舞和教育的好作品,強化教育新聞的引導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新時期現實新聞宣傳不能固守老路,應蹚出一條新路,在堅守好自身教育“本分”的同時,也要為新的教育生態建設出謀劃策,當好排頭兵。當前很多電視新聞媒體仍然喜歡在傳統教育領域做文章,將教育片面理解為學校教育,將新聞宣傳的視角固化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新時期,電視教育宣傳需要放開眼力,激活腦力,這是因為教育的外沿十分廣闊,學校教育之外,仍然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普通教育之外,還有國際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
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還會涌現更多的教育新形態。這些新的領域正在快速發展,是電視教育宣傳實踐升級的重要方向,也是需要進行加強開發的區塊。如深圳廣播電視集團曾經報道過一個美國外教的動人故事,這位美國外教有一個美麗的中國名字——羅恩惠,她撫養了一個中國棄嬰17余年,并付出她的全部心血,創立特殊教育機構,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業中。這個新聞題材可謂兼具眼力和腦力,既包括國際交流、特殊教育,也包括家庭責任與親情等,可謂視野獨特和新穎,體現了新聞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教育是社會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與文化、經濟、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電視媒體進行教育宣傳的時候,具備“全局”視野,從社會發展的層面審視教育,以教育的視角觀察社會。從教育與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交叉領域挖掘新聞素材,增強腳力,凝練筆力,即使是一些看似與教育無關的領域,但只要是“涉教”的問題就能夠顯現出來。
以每年一度的高考報道為例,傳統的新聞素材無非是高考內容、院校介紹、志愿填報、招錄分數線以及進度等,但近年來也有一些電視媒體挖掘高考背后的“故事”,即很多家長在關注孩子生活起居、正常學習生活的同時,開始尋找“神仙法力”的庇佑,去往寺廟燒香拜佛,將孩子金榜題名的愿望寄托在唯心的神仙保佑上。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是在糾正一種逐漸扭曲的價值觀,這種封建迷信的行為不僅會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更是會對孩子今后世界觀、人生觀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對這些故事的關注和報道,正是要澄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進步。
當前,我國向創新型國家邁進,教育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教育公平、改革與質量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這些話題帶動的領域也成為教育新聞發力的重點。總體而言,這些話題很“大”,各家媒體在宣傳報道時往往大同小異,很難做到“獨家”和“新意”,據此,在新聞報道時善于以小見大,從小事中挖掘出具有社會共性的大新聞,以點帶面,是每一家電視新聞媒體應著重考慮的方向。凝聚四力,從日常生活細節、小事件、普通人挖掘彰顯時代主題的新聞,小處落筆,抒發新意,大處著眼。
比如,河南電視臺近期不斷從本省高職院校挖掘職業教育的新聞,如以黃淮學院為例報道了其大力推動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聚焦新時期高職教育的四個轉變,探索出一條適合地方院校發展的堅實之路。實際上,這樣的新聞很多,只要各家電視媒體善于發掘,就能夠不斷為觀眾呈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教育新聞。
入學、畢業、升學、考試,這些都是觀眾習以為常的教育事件,也是各家電視媒體新聞報道的“常規操作”,然而由于內容的趨同性、報道的表面化,已經很難挖出觀眾感興趣的新聞。把握“四力”,以這些常規報道事件為引進行深度挖掘,做成爆款,才能吸引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從常規中走出非常規。實際上,在校園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可供挖掘的事件,而每一個事件的背后都有能夠打動人內心的話題,折射出獨特的教育魅力,教育并不僅僅是智育,而應促進學生德育、美育等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教育的真諦所在。常規的教育新聞報道大多關注“德育”內容,深度挖掘則應關注德育背后的內容,也是更能打動觀眾的內容。
畢業典禮是每一學年度在每一所學校都會發生的事情,算是非常常規的操作,常規的新聞報道無非是師生合影、校領導撥穗、集體畢業大會以及向導師致謝等內容,千篇一律,甚至新聞報道也少有涉及。但如果能夠發掘其背后的故事,找到打動人心的切入點,卻可以讓觀眾集體感動,進行一次心靈和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如在浙大的一次畢業典禮上,現場專門設計了一個感恩環節,由畢業生向校醫、宿管、保安、食堂師傅等獻花致謝,此外,后勤人員還特意錄制了一個向畢業生表達祝福和牽掛的視頻。這種最樸實的環節,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正是體現電視新聞工作者筆力、眼力和腦力的地方。
總之,新時期電視媒體應該繼續緊扣時代發展脈搏,把握教育新聞宣傳的“四力”,不斷挖掘優質有深度的教育新聞。電視媒體應該不斷擴大眼界,以更加宏觀的視野和更加細心的視角發現新聞、針砭時弊,輔助新時期的教育繼續又好又快地發展,為落實國家的教育新政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