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自陽
2015年7月,原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提升普通群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自此,各大節目制作單位開啟“星素結合”探索之旅,但以往節目中的素人呈現出的更多是對明星的仰視,素人和明星在節目中的權力結構并未達到平衡。直到2018年騰訊視頻推出戀愛觀察類節目《心動的信號》,狀況才有所改變。該節目選取幾位具有代表性的素人單身男女為觀察樣本,安排他們在一棟別墅中合住一段時間,用鏡頭真實記錄他們之間相處的點滴;明星嘉賓則組成“觀察分析團”分析素人約會技巧,猜測素人嘉賓的情感走向;觀眾在“窺探”素人嘉賓點滴相處以及明星嘉賓分享講解的同時,感悟戀愛社交時的相處之道,從而能夠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這類節目使素人嘉賓與明星嘉賓同時成為真人秀的主角,一經推出便獲得極高的流量和熱度。之后,各大視頻平臺紛紛推出類似的自制節目,湖南衛視《戀夢空間》、浙江衛視《遇見你真好》以及愛奇藝《喜歡你,我也是》先后上線,熒屏上掀起了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的熱潮。
戀愛觀察類節目,“戀愛”是主題,“觀察”是傳播手段。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出現了以“戀愛交友”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如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在當時掀起了一段收視高潮,之后戀愛節目再次引發廣泛關注是2010年江蘇衛視播出的《非誠勿擾》。然而,這些節目大多局限于演播室現場,通過男女嘉賓短暫的言語交談與VCR短片來判斷是否要與對方深入交往,這種“快餐式”相親中的物質和功利性考量未免過大。之后的《中國新相親》加入了“帶上爸媽來相親”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相親方式,但其本質仍是快速配對,男女嘉賓缺少相處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戀愛觀察類綜藝應運而生,這類節目不再局限于演播室現場,更為單身的男女嘉賓設置了生活化的場景,讓他們在相處的點滴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產生情感走向。
觀察類綜藝是近兩年我國綜藝市場中的熱門種類,是一種把節目嘉賓真實的日常生活暴露在鏡頭之下的真人秀節目,采取“不強行干預”的態度,力求還原、記錄真實的生活場景與個體的行為反應。目前市場上觀察類綜藝通常采用“真實場景+演播室”的錄制手法,兩條敘事線,多種敘事視角,更加切合了“觀察”這一概念。這類節目可分為親子觀察、戀愛觀察、夫妻觀察等多種類型,本文探討的是以“戀愛社交”為主題的觀察類綜藝。相較于其他類型,戀愛觀察類節目多了一個感情推理連線的看點。每期節目最后,明星對素人情感走向進行分析推理,并完成連線,連線正確最多的明星可以有一定的獎勵,這種形式使節目有了幾分“競爭”的意味。
以往的真人秀節目大多由一組嘉賓在一個固定場景中完成節目組的指示性行為,而今戀愛觀察類節目大膽創新節目模式,采用“戀愛培養+觀察推理”的形式。節目分為兩個現場,以“情感線+觀察線”雙線為敘事結構。第一現場是素人單身男女生活的愛情別墅,他們將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30天,并根據一定的節目規則嘗試尋找真愛,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戀愛細節都會被真實記錄。第二現場是在演播廳,幾位明星組成的觀察推理團在捕捉素人嘉賓戀愛細節的同時也和觀眾一同開啟甜蜜而又緊張的追劇旅程,觀察猜測素人嘉賓的情感走向,通過對他們戀愛社交時的言行觀察、細節捕捉,結合微表情分析、行為學常識以及自身戀愛觀進行討論,并在每一期的最后進行當期愛情線推理。整體來說,真人秀部分呈現現實生活中戀愛社交的微觀縮影,演播室的部分構建了一種新的觀演關系。這種“真人秀+演播廳”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下受眾日常“看綜藝”和“議綜藝”相結合的收視習慣。倘若節目只有素人戀愛部分,觀眾恐怕很難長期追隨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節目中的真人秀部分,節目組也只是安排一些推動情節發展的小任務和規則設計,更多的是客觀記錄素人嘉賓在戀愛社交中的真情流露,這擺脫了以往真人秀游戲、競技的表演狀態,向與生活更近的階段演變,使節目更接近“真”,少了一些“秀”。
戀愛觀察類綜藝中的真人秀部分,采用沉浸式的劇情鋪展,著重體現戀愛過程,以素人嘉賓動態的情感走向來使觀眾不知不覺融入節目劇情中,用素人之間復雜的心緒和摸不透的感情走向激發觀眾的“窺私欲”。節目通過鏡頭把一個嘴角上揚、一個四目相視等細枝末節中隱匿的情緒無限放大,呈現愛情的樣子,讓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引發眾多共鳴。與其說這是一檔綜藝節目,不如說更像一部青春偶像劇。以《喜歡你,我也是》為例,節目中相戀、單戀、多角戀都有發生,戀愛中的心動、試探、競爭等小心思都有呈現。節目采用“6+1+1+1”的模式,本來有六位男女嘉賓,之后的幾期分別進入新的男女嘉賓,打破了原有的CP組合。比如男四周海濤的加入打破了原本看似堅固的楊倩倩和董浩然組成的“好看”CP。第五期中的一個鏡頭令人印象深刻,畫面一半是小董一人在廚房打掃衛生,另一半是楊倩倩與周海濤親密互動,下一個畫面是小董在沒人的角落痛聲大哭,這引發了當日“心疼董浩然”占據微博熱搜,牽動了眾多CP粉的心。在一個月的相處過程中,男女嘉賓分別跟不同的對象約會,加深彼此的了解,制造多角關系,干擾故事線走向,制造看點。幾位單身男女共同生活一個月,觀眾們猜得中開頭,卻很難猜中結尾。節目中素人嘉賓在愛情小屋相處的點滴映射了當下年輕男女的情感現狀,觀眾在看素人嘉賓交友經過時總能捕捉到情感共振的時刻。
戀愛觀察類節目中明星嘉賓的存在有兩個作用:一是起到明星效應的作用,給節目帶來更大的關注度;二是他們的身份其實就是觀眾的代理人,替觀眾說出他們的感受,幫助分析戀愛過程出現的問題。節目中的明星嘉賓有70后、80后、90后,代表了不同的愛情觀。在當今高壓的生存環境下,當代年輕人缺少時間社交,如何愛,如何與異性交往,他們希望有人能給自己正確的引導。戀愛觀察類綜藝通過對素人嘉賓戀愛樣本的觀察以及第二現場開放話語場的建構,傳遞給觀眾正確的戀愛觀。通常,主持人根據素人嘉賓情感走向設置議題,比如“男生女生第一次見面怎么聊”“對方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有危機感”“對待愛情,選擇積極還是被動”等現實性問題,不同身份和背景的明星嘉賓站在自身立場進行開放式解讀,試圖通過對年輕人戀愛觀念和社交行為的深度探討,帶動場下觀眾對婚戀價值觀的熱議。同時,明星嘉賓自帶娛樂屬性,通過主持人的引導現場假定情境,再現其戀愛中的反應,增加節目的趣味性。
《心動的信號》為戀愛綜藝打開了新的切口,隨后,此類節目如泉涌一般在各個平臺上線,節目內容和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邀請的嘉賓類型也相似。明星嘉賓中有同為火箭少女101中的楊超越和吳宣儀,女王人設寧靜和張雨綺,已婚成熟男性代表朱亞文和沙溢,流量鮮肉王子異和官鴻等,素人嘉賓也大多是有著高學歷、高顏值、高收入的人士。觀眾會在大量同類電視節目的包圍下產生麻木心理,興趣被消減,進而壓制整個市場正常的發展態勢。扎堆現象極有可能會加速這種節目類型的消亡。此外,戀愛觀察類節目并非中國原創,這種綜藝形式源自韓國的《Heart signal》。目前市場上這類型的節目仍然缺乏中國特色,比如說,《遇見你真好》以深圳為故事背景,但對于深圳的地域文化以及這些男女嘉賓與深圳之間的故事展現得還不夠,可以從這個角度繼續挖掘,強化都市生活中不同職業年輕人的情感訴求,可能會引發更為廣泛的討論。
節目中,部分素人嘉賓所從事的職業是模特、主持人,或者學表演的學生,甚至有人曾經參加過婚戀交友節目,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素人”,這不免讓人懷疑他們參加節目的動機,其余嘉賓也都是高學歷、高顏值、高收入人群。另外,在《喜歡你,我也是》中,有三個嘉賓同月同日出生,兩對嘉賓是校友,這些巧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導演的設計。節目的初衷是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戀愛樣本,但這些素人嘉賓未必真的能代表社會上大多數青年人的工作、生活狀態。其次,錄節目時,嘉賓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有攝像機介入的,甚至他們知道屏幕前的觀眾會對他們加以討論,素人嘉賓們會不自覺地“表演”,很難展現出他們本身的面貌。戀愛社交類真人秀很重要的一點是男女嘉賓要有典型的社會樣本意義,要讓他們的戀愛故事發揮映射社會的功能,讓觀眾透過節目使自己有一種代入感,通過對嘉賓的觀察與剖析達到自我審視的目的。因此,如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觀察樣本以及最大程度記錄素人嘉賓真實生活是節目組應該思考的問題。
“真”是戀愛觀察類綜藝的靈魂,觀眾只有在嘉賓真實的互動下才能產生代入感,但節目中的植入廣告卻使其真實度大打折扣。以《心動的信號》為例,節目冠名品牌“京都念慈菴”存在于素人嘉賓生活的各個角落,甚至女嘉賓李君婕去健身房也會帶著它,過重的廣告痕跡使沉浸于劇情中的觀眾瞬間跳戲。另外一種“小劇場”式的中插廣告也存在于節目中,這種廣告形式使男女嘉賓的互動非常尷尬,為了宣傳贊助品牌而去“表演”,使節目有一種“有劇本”的感覺。植入廣告無可厚非,但讓男女嘉賓承擔過多的廣告植入部分,這在以“真實”為主要看點的戀愛觀察類綜藝中,不利于觀眾對于真人秀的信任。
戀愛觀察類綜藝中,素人和明星有著相對平等的鏡頭分配,在節目中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素人嘉賓的情感互動使觀眾產生一種更為真實的“代入感”,明星嘉賓在觀察分析素人嘉賓情感走向的同時也為節目帶來了更大的關注度,兩者相得益彰,各有看點,為綜藝節目“星素結合”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創新思路。從節目價值角度來講,戀愛觀察類節目探討了單身男女戀愛社交中的相處之道,傳播了積極健康的婚戀價值觀、愛情觀,給“空巢青年”們所面臨的恐懼、孤獨等問題提供治愈的能量,從而更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
戀愛觀察類綜藝“真人秀+演播廳”的模式使婚戀節目從婚戀交友轉型為帶有社會觀察性質的節目。雖然有著足夠的社會意義,但要及時跳脫出現有節目框架,加大節目創新力度,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注重提升節目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價值,選取更為多元化的觀察樣本,在獲取觀眾共鳴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引發更大層面上現實意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