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根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于1998年公映的美國影片,由派拉蒙影業出品,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主演。本片獨到巧妙的劇情設計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題思想,時至今日仍為廣大觀眾津津樂道。那么,《楚門的世界》何以引發人們的反思?該片又蘊藏了劇作者怎樣的思想主張,表達了怎樣的社會批判?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
可以說,影片《楚門的世界》是一個社會寓言。影片的主角楚門在家鄉桃源島生活了30年,家庭美滿、鄰里和睦,然而他渾然不知,自己其實是真人秀“楚門秀”的主角,他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被世界各地的觀眾盡收眼底,而他身邊的親人、朋友,也都由劇組演員假扮而成。得知真相的楚門,在歷盡艱辛后,最終沖出遮天蔽日的攝影棚,回歸現實社會。
在影片中,“楚門秀”的導演曾言:“這個你所住的世界是病態的”,這句臺詞看似無足輕重,實則已經點明了影片的主要批判對象,即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種種亂象的揭露、批判與反思。影片借助戲中戲的結構,以非常巧妙且鞭辟入里的形式呈現了社會的病態。“楚門秀”的節目組以極端的方式將楚門囚禁在攝影棚內長達30年之久。在此期間,楚門衣食無憂,有著看似幸福的婚姻與體面的工作,然而歸根結底不過是虛假的幻象。“楚門秀”的播出,為節目制作組帶來了無法想象的巨大利潤。當看到這些事實時,我們便會意識到,楚門自出生以來,便失去了自身人的屬性,淪為一個為幕后資本牟取利益的賺錢機器,楚門無形中成為了一個被剝削者、被奴役者。如此劇情安排,蘊含著對資本主義本質上的雇傭—被雇傭關系的某種隱喻。
馬克思在談到人作為類的存在,與動物等自然物有本質區別,即“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①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是作為人的本質所在。在影片《楚門的世界》中,在制作組和觀眾看來,楚門也不再是一個具有自我意志的人,而是一件被囚禁在電視機里的任人觀賞的商品,一個無償為劇組打工的免費勞動力。在桃源島生活期間,楚門曾不止一次萌生告別故土出外闖蕩的想法。但導演為了維持節目的正常播出,不惜用各種手段加以阻撓,甚至令楚門的“父親”當著楚門的面被海水吞噬,致使楚門多年對駕船心懷恐懼。當楚門鼓起勇氣揚帆起航時,導演為阻止楚門,不惜降下狂風暴雨,完全置楚門的生死于不顧。對利益的追逐,令資本家不惜對勞動力的精神與肉體橫加摧殘,以至于失掉了最基本的道德與人性。制作組對楚門的利用與控制,正是楚門人生悲劇的根源所在。在這種扭曲的生產關系下,楚門在失去自由的同時,其作為自然人的獨立人格亦險遭磨滅。
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還表現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揭示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基礎性的、普遍的表現形式——“物化”(Verdinglichung)或“商品拜物教”(der Fetischismusder Ware)現象②。本片導演彼得·威爾相當引人稱道的一點便在于,他以一種批判的視角,窺探到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暴露出的弊端,并在片中以具體情節而非說教的方式呈現了出來,以此引發人們的深入思考。
從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及它后來的深化來看,異化的本質在于權力、資本、媒體和機器徹底控制了人,使人不僅要充分發揮生產力,變成高速運轉的生產機器,還必須形成“消費力”,變成高速運轉的消費機器。這一點,在《楚門的世界》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展現。楚門自出生以來,便一直作為節目組的牟利工具而存在,常年充當無意識的文化產品。然而同樣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導演在展現楚門戲中人生的同時,亦不惜筆墨描繪了桃源島之外節目觀眾的日常生活。如果說楚門對自身人生真相的渾然不知尚且令人扼腕,那么這些旁觀者的姿態則愈發令人憤恨、無奈。他們不僅沒有真心對楚門的遭遇報以同情,反而完全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盡情地通過對楚門人生的窺視來獲取內心愉悅與滿足。
再看看那些觀眾所處的周圍環境,四處都是印有楚門頭像的格式商品,楚門在這里作為一種醒目的商品文化符號,早已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里。他們的生活中,有的人終日泡在浴缸里,與“楚門秀”為伴;當楚門駕船出逃時,電視機前已圍滿觀眾,他們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似乎楚門之后的命運已成了他們心中的頭等大事。楚門在這里作為文化商品,在無形中已對觀眾這一消費群體形成反向的控制、奴役關系。人淪為商品的附庸,消費與生產的關系的完全倒置,體現了導演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崇拜趨向的種種隱憂。資本的介入亦破壞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在資本介入之下的異化,在楚門與周圍人的關系方面得到了相當充分的體現。楚門生長于“楚門秀”劇組,他身邊的所謂親友盡是劇組的演員。對他們而言,表演是謀生的工具,亦是生活的全部。如片中楚門的妻子美露,她作為一個演員,以演出報酬為唯一出發點,對楚門無一絲感情,更不會考慮楚門內心的波動,甚至當楚門質疑美露是否真的對自己心懷愛戀時,她卻只顧面向隱藏的攝像頭,滿臉堆笑地為可可粉做廣告。在利益的驅動下,劇組的演員們只會配合楚門表現,幾乎沒人告訴他真相,致使其常年深陷桃源島這一由謊言編織的幻境之中。
既然導演通過《楚門的世界》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斥著監控、拜金、異化的未來圖景,那么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真的絲毫看不到希望了嗎?并不盡然。導演在揭露抨擊資本帶來種種丑惡的同時,亦通過具體的情節橋段,為觀眾提供了一條光明的出路。
在《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曾在高中與羅蘭一見鐘情,然而“楚門秀”劇組并不能容許羅蘭與楚門之間產生愛情。在楚門身邊這些冷漠的演員中,也只有羅蘭對楚門流露出同情與愛戀。從對楚門萌生愛意的那一刻起,羅蘭便擺脫了自身雇傭枷鎖,重新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人。在被劇組人員強行帶走之前,她向楚門坦白了他身邊一切皆為假象的真相。而這亦令楚門開始對周圍的一切產生懷疑,并最終發現真相,揚帆出海奔向自由。多年后,楚門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與美露這位唯利是圖、虛情假意的“楚門秀”演員同床共枕,這種生活又怎能為楚門帶來真正的幸福呢?楚門一心要前往斐濟,劇組人員臨時糊弄他的謊話竟成了令他多年魂牽夢繞的心結。
為了這個心愿,楚門不惜拋家舍業,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折與挑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消除異化,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的③。楚門的奮斗歷程,可以說是對異化的揚棄這一社會歷史進程的生動隱喻。在歷經風雨之后,楚門終于走到了攝影棚的出口。導演為了留住楚門,不惜以桃源島所謂的幸福生活加以誘惑。面對如此考驗,楚門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瀟灑謝幕,毅然決然地轉身離去。楚門做出的決定,體現了他對于個人利益的揚棄,以及對現有生存方式的否定。楚門決心離開桃源島,這一舉動,也體現了他對勞動本身自我異化的揚棄,使其本身活動獲得了解放。同時,楚門亦由此完成了和自己類本質化的揚棄,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找尋到了自身存在的真正意義,收獲了愛情的碩果。
總之,《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兼具奇思妙想與社會反思的電影,其意蘊深長的思想主題值得我們去細致研討。創作者在片中對于異化本質特征的展現,以及對揚棄理論的實踐性探索,不僅傳達出對資本主義未來發展前景的隱憂,而且使我們透過異化現象深入思考社會與人生等諸多問題。從古至今,人的發展總是與異化相伴,而超越異化的歷程,更彰顯著人的提升與解放。這也正是《楚門的世界》這部佳作的精神魅力。
注釋:
①[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②③宋林澤.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生成邏輯——基于異化批判視角[J].理論界,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