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同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新媒體種類和數量的日益增加將受眾從時間和空間上逐漸地碎片化,人們不再守在電視機、收音機旁被動地獲取各種新聞信息,而是借助各類社交媒體及新聞類APP積極主動地接收信息,部分用戶甚至加入新聞生產的大軍中。用戶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多元化,網上信息的海量性,用戶獲取信息的即時性,使一些新聞從業者、新聞媒體為博人眼球、提高點擊量,一味追求時效性,罔顧新聞真實性,造成虛假新聞泛濫。
部分新聞從業者受利益驅動,以賺取流量、吸引眼球作為新聞選擇標準,忽視新聞的真實性,通過標題黨和“炒作”的方式滿足受眾的好奇心、窺探欲。標題黨將普通新聞進行標題上的包裝,制造噱頭,讓人產生誤解,以騙取點擊、流量等。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一炒而紅”的現象屢見不鮮,正是這種“一炒而紅”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為虛假新聞提供了快速生長的溫床。在此背景下,部分新聞從業者加入“炒作”大軍,盲目追逐新聞效應,一味造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沒有競爭優勢、在夾縫中喘息的小媒體只能“另辟蹊徑”,盲目追求新聞的趣味性、轟動性、新奇性,對于發布的新聞不經核實,甚至添油加醋、憑空捏造,催生出一批假新聞。如“禮崩樂壞”的東北村莊事件,就完全是由記者主觀虛構杜撰的。除此之外,片面求快也是虛假新聞泛濫的原因之一。“以快制勝”是新聞行業的金科玉律,一些媒體為搶時效,片面求快,不注重調查核實,罔顧新聞真實性,將自媒體爆料加工成“新聞”匆忙發聲,導致虛假新聞越來越多。如“女員工每日排隊吻老板”虛假事件,東方頭條、央廣網等媒體未經核實紛紛轉發。
個人和媒體敢于明目張膽地發布假新聞,與新聞的相關制度不完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盡管近年來發布了多個新聞行業的條例與規定,但關于懲戒失實新聞的相關法律法規仍處于缺失狀態。此外,刊發虛假新聞的媒體,既缺乏來自政府的行政監督,也缺乏來自業內的行業監督,更缺乏來自社會民眾的社會監督①。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別有用心者便肆無忌憚地發布假新聞,挑戰新聞行業的底線。
互聯網時代,虛假新聞泛濫的原因、傳播軌跡乃至揭發、證偽都具有鮮明的互聯網特色②。在全媒體背景下,“把關”功能逐漸淡化,任何人都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方式(多媒體信息呈現方式)發布任何信息,并可通過任何終端接收信息。新媒體傳播特性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從而加大了假新聞的辨別難度。如源于網絡帖子的“上海女孩逃離農村事件”,因圖文并茂,論述邏輯清晰,使得網友對該內容深信不疑,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討論。最后證實該事件完全是虛假事件。
社會大眾整體的認知能力在上升,一個失實的報道,極有可能讓長期建立的社會公信力付諸東流。山西屯留“教師AA聚餐被通報事件”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使得民眾對政府的執行力與政策的制定產生質疑。即使澄清了該事件,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卻是無法挽回的。此外,主流新聞媒體的失實報道,也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黨政機構釋放的“試探氣球”,很可能被媒體從業者誤認為是新聞,導致新聞的失實。
基于媒體的權威性,大多數人對其持信任的態度。然而,部分不良企業與媒體合作,利用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發布虛假信息,不僅欺騙受眾,更催化信任危機。相關數據顯示,“魏則西事件”后,人們對電視媒體報道和百度搜索、百度推廣的內容信任度持續下降,甚至不少民眾認為,媒體報道和網上信息都是騙人的。新聞媒體社會公信力的喪失,使得真實新聞媒體的群眾基礎開始瓦解,社會信仰隨之變化,這對社會未來的發展無疑帶來了錯誤的引導。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虛假新聞的負面效應不斷放大,虛假新聞不僅會助長歪風邪氣,還會侵害當事人的權益,對其身心以及社會地位造成惡劣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霍建華招妓被抓留案底”這篇虛假新聞,不僅侵害當事人的名譽權,更對當事人的個人形象和社會地位造成不可逆的消極影響,導致其通告被取消,合約遭解約的巨大經濟損失。
第一,破除行業陋習與潛規則。媒體競爭亂象叢生,如時效性的爭搶、盲從化的轉發、策劃性的炒作等均與采編和經營合一行業陋習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國家三令五申,不允許新聞行業采編人員經營相關業務,但依然有不少媒體頂風作案,將業務目標與采編人員的收入掛鉤,從而導致新聞內容與金錢交易頻發,間接加劇了虛假新聞的泛濫。因此,為從根源上治理虛假新聞,破除行業陋習與潛規則迫在眉睫。
第二,堅守把關機制。新聞媒體在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還需堅定執行把關機制。國家網信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各個媒體進一步堅守內部的把關機制,絕不能是擺擺樣子,只制定而不實施,要讓新聞從業者明白何處是“高壓線”,堅決落實獎懲原則。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有責任堅決遏制虛假新聞,尤其是在全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聞媒體需將線上線下相結合,進一步建立健全嚴格的新聞行業把關機制,完善采編流程管理,嚴格稿件審核把關,不斷加強“兩微一端”的專業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新聞業內相關的法律法規。虛假新聞的泛濫在一定程度上是鉆了新聞相關法制不健全的空子。盡管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開始制定、頒布新聞行業相關的道德準則標準,并幾經修訂,但如今看來,這份準則在業內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同時存在操作性不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完善新聞行業的相關立法,尤其是對虛假新聞的相關立法,是防范這類現象最有力的一道屏障。
第二,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網絡新聞治理法治化是推動網絡空間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網絡的匿名特點使得散播虛假新聞的個人不必擔心受到法律的制裁。盡管針對網絡信息的立法已經陸續出臺,但針對網絡虛假新聞的整治仍存在著諸多的困境,要想徹底解決網絡虛假新聞的泛濫,健全網絡法律法規迫在眉睫。
第一,把好新聞行業用人關。新聞媒體單位重才不重德的擇人標準,使得部分新聞從業人員難以抵抗外界誘惑,從而走上虛假新聞的道路。因此,相關媒體單位要切實把好用人關,真正做到德才兼備,惜才更惜德。同時對于重要崗位的人才提拔更要遵循以德為行的原則,任人唯賢,杜絕新聞行業中的“帶病提拔”。
第二,把好新聞行業教育關。提高新聞從業者的個人素質是防范虛假新聞最有效,也是最長久的方法。對新聞從業者要時常進行新聞真實性的教育,真正做到將真實放在首位,特別是對初入新聞行業的人,要讓其深諳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同時不斷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責任心、使命感的教育,提高抵抗誘惑的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題越加多元化,以色情、暴力、犯罪、腐敗等為標簽,以公共情感和社會痛點為噱頭的偽議題新聞在社交媒介大行其道。面對虛假信息、新聞大行其道的現狀,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傳播者,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理性對待媒體的信息,特別是來自網絡的信息,不杜撰虛假新聞的同時保持清晰的判斷力,不盲目傳播、轉發信息,謹慎對待影響力大的新聞事件,一旦發現虛假新聞,及時向媒體或有關部門反饋、揭發,盡量避免虛假新聞的二次傳播,有助于抑制虛假新聞的傳播。
注釋:
①唐遠清.防治虛假新聞的關鍵靠制度化的新聞監管體系——從“前新聞人自爆造假”遭冷遇說開去[J].新聞記者,2010(01):41-44.
②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8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9(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