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柳林 向友鑄
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態勢對高素質專業傳播人才有較多需求。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受限于傳統人才培養觀,長期以來教育理念滯后于媒體實踐,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因受所處地域和自身條件不足的影響,普遍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加強培養新聞人才的業務能力,提高人才戰略地位。由此可見,培養高質量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是新時代國家構建現代新聞事業的重大舉措。
民族地區高校地處偏遠地區,信息較為閉塞,結合目前實際,筆者認為地方民族高校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改革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傳播知識、能力與素養,融媒背景下能在媒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應用型、特色化和精英化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具體而言,融媒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卓越性的標準表現為以下方面:首先是應用型。自20世紀20年代,新聞經由知識分子引入中國以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始終提倡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業務能力培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傳播理念的更新,新聞傳播人才的能力需求應進一步拓展為包含媒介管理在內的全能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應用型是首要標準。其次是特色化。長久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為傳媒行業發展培育了眾多高素質、高水平的新聞人才。相比于一流新聞專業院校,地方高校受限于地域以及辦學條件,難以培養高效、全能新型人才,因此,特色成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地方高校應結合本地特色,開展特色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最后是精英化。在當下移動互聯時代,基于社交的新型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介生態,新聞生產方式的重構已然開始,面對信息的多變性以及多樣性,新聞工作者的發聲對于受眾的鑒別尤為重要,因此培養精英型新聞傳播人才至關重要。
融媒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需求體現為以下方面:首先是知識的廣闊性。當今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多元化,要求新聞傳播人才不能簡單拘泥于業務知識,還應當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以及文學涵養,并具備一定的政治視野以及政治敏感。因此新聞教育要由“專”轉向“全”,培養學生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適應時代日益變化之需。其次是能力的全面性。專業復合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必定具備三種能力:認知、判斷以及傳播能力。認知能力是新聞從業者面對復雜社會,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能力;判斷能力是新聞從業者面對紛雜信息,從新聞價值出發,選擇最佳信息進行發布的能力;傳播能力是新聞工作者利用傳播媒介實現信息的再創造與自由流動,進而達到某種傳播效果的能力。最后是素養的職業化。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新聞從業者可能會面臨金錢、權利等誘惑,因此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職業素養有著更高要求,我們需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素養,培養符合現代市場需求、具備專業素養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融媒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應樹立“一專多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構建系統化、開放式、持續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教學方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整體提升。融媒時代地方民族高校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是系統化、開放式、持續性的。
系統化是指圍繞地方民族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教學研究改革、校企協同育人建設等方面系統化、流程式開展。民族地區高校需依托民族地區現有基礎條件,實現包括內容、教學等多方面的資源整合。一是課程融合,在移動互聯時代,“一專多能”成為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但目前原有知識體系割裂與重復,難以形成有效合力,這就需要修訂培養標準,打破壁壘,實現“采編寫”一體化教學;二是教學融合,相對于當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教學體系的涇渭分明,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高等院校實現教學立體化,既培養學生的傳統業務能力,又培養學生現代傳媒的強大適應能力,使學生成為全能型人才;三是專業融合,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需要獲取多元知識,成為具備高素養高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獲取雙學位、選修其他專業核心課程等方式拓寬視野。
開放式是指實行開放動態式管理,通過相關制度與措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并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增進學界業界交流,實行校地校企協同育人。對地方高校而言,可通過與校媒、校地、校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前教后習”的完整培養鏈。“一走一送一請”則是重要步驟,“走進來”即讓業界老師走進校門,給學生們講授自身多年的社會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水平;“送出去”即讓學界導師走出校門,多參與會議或是培訓,學習最新學界理論知識,通過自身學習反哺,讓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接觸最新研究成果;“請過來”即通過與高等院校建立聯系,聘請校外專家成為客聘教授,以彌補學校師資隊伍能力不強以及結構不合理的缺陷。
持續性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進行長遠規劃,使相關做法和經驗成為今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參考和借鑒,并使其思路和做法在其他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輻射性。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而言,必須走出校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完善產學研教育機制,通過合作教學,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地方高校需要搭建平臺,積極與校外企業或者媒體建立合作關系,依據共有利益需求,尋求最佳合作點,由點及面,逐步全面開展。
在移動互聯時代,隨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傳播生態的改變,傳統的新聞采編知識難以應對現今社會挑戰以及滿足社會需求,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素養需求也越來越高。融媒時代地方民族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路徑為以下方面:
地方民族高校受限于經費以及基礎軟實力等不足,片面強調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外部資源的利用。面對當下傳媒生態的改變,新聞傳播教育應強調技術轉向突出人文素養,這就需要地方民族高校革新教學方式,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以提升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隨著技術的革新,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不再取決于先進技術的靈活應用,而是傳播者獨立思維能力以及發現新聞敏感點的能力,這就需要探索教師實踐教學新模式,加強課堂互動環節設計,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通過專題討論、案例分析、課堂辯論、小課題報告、讀書報告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高等院校以培養專業通用型人才為目標,但用人單位往往需求的是某一領域的專業性人才,與高等院校的通用型、普適型人才有著較大的需求差別,用人單位要求即時到崗、到崗就任,但是學生從學校畢業,面臨著從學校到職場的“最后一公里”。在移動互聯時代,“打通最后一公里”是高等院校重構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其課程體系重構不僅包括專業課程、通識課程還應包含特色實踐課程。學校應結合地方民族高校實際,對新聞傳播類相關專業課程群的設置合理分化,從課程目標、學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平臺設置等方面進行革新,探索構建適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實驗課程群,以新聞采寫編評類課程為核心,輻射到新媒體及其他媒介融合類課程。采取大班教學、小班精修,重構傳統教學體系,改變“萬金油”培養,實現從普適化到專業化的針對性培養,使學生能順利過渡“最后一公里”。
傳統教學是先理后實,但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僅限于學好專業理論知識還不足夠,還須進一步打造“以賽促學”的學科競賽平臺、構建校內多層次實踐教學平臺、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力求為新聞傳播類學生提供立體、多元的實踐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地方民族高校尤其需要立足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緊密結合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積極進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與眾多媒體、企業等合作,建立起相互支撐、優勢互補的關系,建立起以省內媒體為中心并覆蓋至全國的報紙、出版社、廣播電視機構、網絡新媒體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基地。通過采取校地合作、校媒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聯合培養,并邀請編輯、記者以及其他業界人士共同參與實踐教學,充分實現各類資源的整合與優勢互補。
優秀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高水準的專業教師隊伍。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師資配置面臨著知識結構體系落后、思維模式僵化等困境,難以適應目前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學之需。因此,重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在現有條件許可下,教師隊伍的構成可由實踐經驗豐富的學校教師、業界教師共同組成,細分成科研型、教學型、實踐型教師,并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業界兼職教師的聘用力度,從而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師資力量保證。
地方民族高校應立足當地,為地方媒體及其他相關行業培養實踐能力較強、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高水平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因此應堅持“傳媒串聯社會、文化創造價值”的辦學理念和“依托區域優勢、面向民族地方、開展多元合作、服務行業發展、彰顯平臺功能”的辦學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規范管理,積極探索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適應傳媒產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傳媒、文化機構的對接,鼓勵學生利用民族地區優勢和民族文化資源,傳播地方特色、民族民間文化,從而服務于當地文化傳媒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