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梅
少兒電視節目,就是以少兒為中心,根據少兒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而制作的具有少兒特色的電視節目,目的是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少兒電視節目可分為以下幾類。
教育類的少兒節目主要圍繞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學前教育、家教教育展開,如央視的《智慧樹》。該節目面向三至六周歲的學齡前兒童,形式活潑生動。在快樂的游戲中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是教育類少兒節目的共通點。
從游戲中學習,是益智類少兒節目的主要目的。通過游戲等互動方式,益智類少兒節目讓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發掘孩子的潛,激發孩子的天賦,如愛奇藝推出的《超能幼稚園》,通過與孩子現場互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科普類少兒節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電視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少兒普及科技知識。這類節目利用少兒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如央視的《動物好伙伴》中,憨厚可愛的熊貓和和、樂觀聰明的金絲猴毛毛、活力四射的攝影師小福、“萬事通”貓頭鷹奧教授,這些親切可愛的動畫形象和人偶將科學知識融入到故事情節中,以小故事的形式推出,讓孩子在節目中“快樂玩科學”。
綜藝類少兒節目包括音樂、選秀、訪談等,如《爸爸去哪兒》《快樂琴童》。不過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限娃令”和同質化情況嚴重等因素影響,2017年以來,以文化綜藝為主流的帶有少兒元素的綜藝節目異軍突起,如《音樂大師課》《了不起的孩子》《辣媽學院》等。綜藝類少兒節目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少兒節目類型。
我國的動畫片、兒童劇不計其數,動畫片尤其受少兒喜愛。當下播出頻率較高的動畫片和兒童劇有《熊出沒》《喜羊羊和灰太狼》《快樂星球》等。另外,以《巧虎》等為代表的商業早教動畫片通過互聯網和音像出版物的形式傳播,在少兒家庭之中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它們以簡單輕松、幽默詼諧的故事內容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其線下線上聯動,以視頻和出版物為招徠,帶動少兒消費增長的運作模式,為電視、視頻網站和少兒商業機構提供了廣闊的開發空間。
我們知道,少兒需要在親情的陪伴下健康成長。作為爸爸媽媽,要怎樣才能更好陪伴孩子成長?孩子要經歷什么,收獲什么才能好好成長?少兒節目在這其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積極作用?筆者作為少兒節目創作者,和其他同行一樣,都在思考著以上的問題。
觀賞電視不僅是觀眾獲得資訊、娛樂和教育的行為,在家庭當中,觀賞電視更是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重要片段,電視是家庭生活的背景聲,是人們聚在一起享受閑暇的一種方式。又由于少兒得到的家庭看護和照料較一般人更多,因此與家庭成員一同收看電視是少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電視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孩子接觸得最多的媒體平臺,少兒觀看電視時,家長一般在場,因此也有必要在少兒節目當中包含成年人樂于接受的要素。一檔少兒節目得到全體家庭成員而不僅僅是少兒的認可,對少兒節目的收視率和商業變現能力至關重要。家庭需要親情來維系,溫暖的節目氛圍,是吸引家庭成員與少兒一起享受電視節目、體會家庭幸福的一道橋梁。
少兒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成長,身體在發育,心智在健全,他們會逐漸認識到,自己是獨立于任何其他人的存在,他們是屬于自己的,是一個獨立自由的生命個體。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即認為,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子女產生終生影響。家庭生活,尤其是父親角色對子女賦予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極大地影響著子女的人生道路。
少兒節目應該令少兒觀眾樂于成長,讓少兒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對家人來說是一種溫暖,自己能與小伙伴們有共同的談資和游戲方式,自己在學習和社會交往上的努力能為家人帶來快樂和安慰,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能通過少兒節目愉快地了解到新知識和新見聞,緩解壓力,等等。因此,創作團隊必須明確該節目能影響誰,怎樣影響,能帶去怎么樣的影響,方能對少兒節目創作和之后的內容變現、活動合作等有把握。
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需要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如果少兒節目的功能只停留在打發時間,減少少兒對父母的時間和感情依賴的層面上,并不利于少兒的健康成長。成年受眾在工作和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學識、見識水平對自身上升路徑構成的瓶頸,也激發了他們對下一代進行更全面、更高層次教育的迫切期望。
中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先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真知灼見,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梁啟超先生的這一段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出發去考量,少兒節目的創作都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主導思想,辦好少兒節目,用實力贏得受眾,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中國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連年超過4%,顯示政府層面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少兒節目要做得出彩,既需要以活潑、平等、富有娛樂性的面貌面對受眾,又應富有教育啟示意義,引導觀眾勤思考,多實操,以少兒節目牽引親子活動的重心向培養下一代轉移。
對少兒節目的創作有兩種主要觀點:“寓教于樂”和“寓樂于教”。將教化意義暴露于節目具體形式當中,可能會使節目失去應有的快樂和輕松成分,最終孩子們將敬而遠之;拋棄教育的內涵而空有娛樂性,放棄引導作用,終將息于政府管制和節目同質化。然而,選擇泛娛樂化而丟棄教育目的的少兒節目在某些時期泛濫成災,播出平臺因短期收視指標而一葉障目,放棄長遠效益的行為時而有之,引發了相當數量成年受眾的不滿,反過來降低了播放平臺的品味和收視率。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說,少兒節目就是為了滿足少兒的生活需要,而不應只考慮低層次、淺顯的滿足感。少兒節目的創作理念應該是快樂與教育并行,孩子需要快樂,也需要教育。因此,少兒節目的宗旨應該是讓孩子能和家人一起享受快樂的生活,健康地成長。
這一錯誤傾向主要由于節目策劃者以自己的視角去設計少兒節目,處處顯露出成年人的思考方式,致使少兒觀眾無從理解節目內容和其中蘊含的道理。為避免少兒節目出現成人化傾向,創作者不應憑主觀判斷孩子們的喜好,而要跟隨少兒的眼睛去發現,以少兒的思維來把握內容恰當與否,以少兒的視角沖擊少兒受眾的心靈。
“分眾化”這一概念,如今非常受歡迎,但“小眾化”并不等于“分眾化”。比如一些少兒節目的大部分元素都來自某個城市甚至某一街區、某個事件或者某種愛好,這就可能陷入“小眾化”的陷阱。從根本上說,少兒節目需利用少兒觀眾日常普遍會遇到的場景和經歷,去觸動少兒觀眾的心靈。如果受經費、人員、制作時間等限制,不能以表象上的多樣性呼應少兒內心中的共通性,也應該盡力避免狹隘的表現形式矮化節目品味。
低俗化的少兒節目,顯然無法給予少兒良好的引導作用。但是這個情況又時常出現在少兒節目當中,其中不乏熱門少兒節目,這就對少兒施加了不良影響。比如訪問量頗高的“二次元”動漫和被封停的“內涵段子”,其不良影響沿“少兒節目成年化”的現象蔓延至少兒節目當中。歸結起來,這些將成年人的三觀強加于少兒的行為,與節目策劃者急功近利關系甚大。法國近代社會學家塔爾德認為,社會上的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模仿又可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建立初期的少年兒童,既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又缺乏對善惡輕重的判斷能力,在錯誤觀念和信息的教唆下顯得非常脆弱。
2018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對于偶像養成類節目、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要組織專家從主題立意、價值導向、思想內涵、環節設置等方面進行嚴格評估,確保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堅決遏止節目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享樂、急功近利等錯誤傾向。”通知還要求,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知識、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優秀節目放在顯著位置,吸引廣大青少年通過觀看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趣味性相統一的網絡視聽節目有所學、有所樂、有所獲。國家廣電總局對于規范節目形態和內容的歷次通知當中,都對“正三觀”有明確的指引,顯示國家層面十分重視視聽節目內容對受眾的不良影響。少兒節目創作者亦應銘記教訓。
商界有這么一句話:“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現在有這么一種思潮,認為少兒節目是可以放棄的節目類型,認為明星真人秀中的少兒元素已經能夠取代少兒節目的位置,這顯然是錯誤的看法。少兒節目面對廣大的兒童青少年市場,寓教于樂類型的少兒節目特別受到成年受眾的喜愛,教育先行的家庭消費理念日益鞏固,理應爭取更好更快的發展。
誠然,在電視行業當中,頻道是一種優勢資源,為了取得和保住頻道資源,有時候管理者選擇容忍節目制作水準的降低,以獲得頻道自制節目比例的提高。這一觀念使部分少兒節目是為制作而制作,為播出而播出,僅僅為滿足頻道各項指導性或者指令性要求而存在,這使少兒節目走向邊緣化。這一觀念實際上惡化了頻道的整體運作效率,喪失了品牌效應,使少兒節目的產業化鏈條難以形成,失去市場開發的基礎。只有做強少兒節目,并對相關的衍生品進行開發,形成產業化的鏈條,才能增加盈利,盤活少兒電視頻道。
珠海廣播電視臺服務于珠三角大灣區西岸。珠海瀕臨澳門,東望香港,三地有港珠澳大橋相連,地理位置優越。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近十幾年來,珠海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吸引了大批高學歷和技能型人才在珠海市安家落戶。2017年,珠海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業分別同比增長11.9%、19.4%和27.5%。面對受眾學歷逐年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形勢,受眾對工作效率的追求也必然伴隨著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專業性日漸提高,對少兒教育的關注和各項投入上升,故而創作者們應更認真地對待少兒節目。
珠海廣播電視臺設有老牌少兒節目《快樂童年》,至今已運作20年,“讓學習更快樂,讓童年更精彩”的口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快樂陽光》以日播形式與觀眾達成收視默契,以展現特區少年兒童“童真、童趣、快樂、成長”為主旨,融合主流思想、主流藝術和創新精神,強調參與性、欣賞性、知識性,充分注重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節目創作過程中積極發揮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尊重本土文化。
珠海廣播電視臺以本土化、節目綜合化開發為抓手,在少兒節目方面的開發可圈可點。如2017年10月,中國橫琴“中國—拉美杯”國際足球邀請賽在珠海舉行,珠海廣播電視臺察覺到其中的機遇,招募小球童和幼兒足球老師創制了《小小足球夢》特別節目,為小球童們提供了開拓視野、近距離接觸國際足球文化的難得機會。攝制組把視角對準比賽中的小球童和他們的老師、家長,講述他們積極訓練、有苦有樂、為足球加油助威的故事,生動展現了小球童們在訓練中的不屈不撓、老師的耐心細致、家長對小孩的支持和鼓勵。
該節目制作手法多樣,電視元素運用充分,內容緊湊,節奏明快,故事性強,以孩子的童真、童言、童趣,展現了中國人的足球夢想。同時,該節目也映射出只要努力,中國足球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片中巧妙引入老師組織孩子觀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看望中國小足球隊員的片段,并鼓勵他們成為足球明星,使該片立意悄然提升,并引人回味、深思。節目在珠海廣播電視臺首播當日創下同時段高收視率,提振了眾多合作方的信心,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據珠海中小學、幼兒園老師反映,要求參加足球興趣班的孩子陡然增多,學生和家長要求學校把足球運動作為體育常規課開展。該節目也被很多教育機構的微信平臺轉播,成為節目播出當月的熱點視頻。結合“中國—拉美杯”國際足球邀請賽,欄目組特意組織了小球童的選拔賽,增進了小朋友對足球的熱情,選拔賽投票在短短三天內達到十四萬人次。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解除了收看節目的時間、空間限制,有鑒于此,《快樂童年》節目組開辟微信、微博平臺,利用全媒體聯動設計,打通節目組與小觀眾、大朋友之間的雙向溝通渠道,成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優秀平臺。《快樂童年》榮獲國家級獎項十余件。
2018年,《快樂童年》更名為《七彩陽光》,節目進行板塊化將少兒節目的定義和不同的類型功能呈現在一周中的每一天。周一紅色:紅領巾小記者;周二橙色:代表藝術;周三黃色:黃麥穗代表豐收,360行小狀元職業體驗營;周四綠色:綠色安全,平安小天使;周五青色:“青出于藍”培訓項目;周六藍色:“藍天暢想”航展專欄,科普節目;周日紫色:萬紫千紅花開朵朵,少兒才藝展播。節目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