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思佳
語言是思想的盛宴,圖像是眼睛的快餐。①鮑德里亞所說的消費時代的到來,讓圖像成為了充斥受眾生活不可或缺的情感美食。影院、觀影、消費情感在這個以速度和碎片化為主的社會,成了人們放慢節奏、放松心靈的重要文化現象。這種現代性構建的影像時代所引發的懷舊情懷也自然吸引了一大批以消費青春情感體驗為目的的觀眾走入影院,進而引發了一波又一波青春文藝片誕生的熱潮,而這種熱潮又恰恰是整個人類群體的永恒文化鄉愁和情感體驗。
現代技術與科技的進步不僅改變了物質生活領域,更引發了精神世界的變革,而且在現代藝術中也有所體現。現代技術的發展割裂了人與宗教和神旨的關系,人類可以主宰一切的自信伴隨科技進步愈演愈烈;但這種技術革新轟轟烈烈的背后卻是精神世界的空虛與迷茫,人類無法感受自身,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與分裂。而這種割裂、痛苦和迷茫則組成了現代人情感的根源,最終也就導致藝術創作擺脫了以往宏大敘事的框架,致使日常主題和現實個體成為了影像所要表達的主要對象。
現代科技發展引發的現代意識的產生和現代藝術的變革,某種程度上來說根源在于極速發展的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理性與感性的不對等,大眾需要借助情感來消解科技所帶來的過分的秩序、科學與理性。因此情感被放大化,情感成了支配人們重新認知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人們開始用感悟的方式來認識自我和他人,一切都以情感作為依托,因此這也就誕生了懷舊主題。懷舊是人類永恒的命題,人們渴望借助懷舊體驗情感,放大情感,建立自我和歷史的關系,并清楚當下和遇見未來。因此,科技物質不斷向前發展的后果必然就是人類通過不斷地懷舊來消解這種理性消費式的無感機械生活。而懷舊現實的不可實現性也就最終導致借助物質影像獲得沉浸式的情感體驗,借助消費情感來獲得滿足,這也是青春懷舊類的影片在當今的影像時代可以引發好評且持續到現在依然熱潮不退的原因。
懷舊情感體驗與青春電影相勾連。從2013年開始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再到《前任攻略3》《后來的我們》,這類以青春懷舊為主題的電影,契合了當下情感消費群體的需求,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無論是關于校園青春還是前任的主題,無非都是一種懷舊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又存在鮮明的共性。正如《后來的我們》與《前任攻略3》這兩部影片,探討的話題都關乎前任;主人公往往都處于現在與過去的斷裂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斷裂,現代的生活是沒有根基的,是理性和壓抑的,而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激情的,幸福的。女主人公一定與男主人公沒有修成正果,男主人公一定是前任,過去的物質生活是艱辛的,男女主人公是在共同意識情感的支配下前行的,而現在的物質生活是聲色犬馬的,而情感是沒有激情和碌碌無為的,且男女主人公情感發生了斷裂。而這種過去與現在的斷裂正是懷舊的根源,是產生懷舊的根本因素。因此青春懷舊題材的電影之所以受到關注,一方面不僅在于主角斷裂式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觀眾也往往處于這種斷裂中,有過一定情感體驗的受眾群體會找到共鳴。而且在當下物質極速發達的時代語境之下,這種斷裂式的、過于理性的生活更需要這種懷舊式的情感體驗來獲得一定程度上的釋放。
兩部影片都擁有共同的斷裂式的懷舊情感體驗,但是二者的懷舊情感體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情感體驗中關于距離的感受。懷舊體驗本質上是距離造成的。但是距離和斷裂又存在本質的差別,距離的產生未必會造成斷裂,但是斷裂卻一定是距離造成的。因此兩部影片不論是故事發生的情節空間還是人物心理空間都有斷裂的成分存在,因此也都有距離的產生。首先需要理解距離的兩個層次,第一是由于時間的流逝和人、物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時空距離;第二,不同時代的人類主體認識和理解世界、命運、歷史、社會等的心理分歧,以及相同時期的人類個體之間的思想差異和心理隔閡。②《前任攻略3》和《后來的我們》這兩部影片中的距離顯而易見是第二類距離中的同時期個體思想和心理的隔閡,但是仔細來看又有所差別。在《后來的我們》這部影片當中,不僅有男女主人公之間不可挽回的心理距離,還有男主人公與父親之間的父子親情的距離。而《前任攻略3》則主要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個體思想差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影片的距離問題可以看出,造成《前任攻略3》男女主人公最后分開的關鍵因素其實更多的是基于心理距離之下的時空距離,這種時空的不可挽回性是造成二者分開的關鍵,男女主人公分手后的一段空白時空導致了情感的不可逆轉性。男女主人公各自成長,歸于平淡生活,情感歸于回憶,假若再相見也應是一句各自安好。而《后來的我們》中男女主角分開的關鍵因素是心理距離的不斷擴大,與時空無關,正如電影中的那句話:“后來的我們什么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作為懷舊青春片,兩部影片都在多處渲染了濃郁的懷舊情感體驗,但是在情節結構中的比重存在差異。在《前任攻略3》當中,整部影片以分手后的情節描寫為主,擴大了分手后的情感體驗,影片開始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分手,將分手后男主人公放縱自我,女主人公旅游出走,分手后各自的不安、失落、彷徨,描繪得淋漓盡致,大打感情牌。而共同的情感經歷則作為輔助情節,占有較少的篇幅。整部影片都在強化男女主人公分手后的狀態。而《后來的我們》則是橫跨了兩人感情發展的十年線索,著力點在于二人從相識相知到分手離散的整個過程,將共同的情感經歷作為情節敘述的重點。這也是懷舊情感在影片中的不同表達方式,《前任攻略3》的懷舊更多的是對過去傷痛的感情經歷的回顧或者是思考,運用各種形式化的方式來表達分手后的人物情感。因此共同的情感經歷被弱化了,而分手后的傷痛則被強化;共同的情感經歷是已然消逝的情感,一般都是主體對過去的美好的想象或者是本真性的消解,無論對角色還是觀眾來說,曾經流逝的情感經歷都存在意識形態的美化成分。因此影片的重點并不在于借助過去的美好來表達這種懷舊的情懷,雖然也表達了部分美好的情節段落,但是主要還是以分手后的傷痛經歷來呼喚有共同體驗的觀眾,以極盡形式化的表現手法來擴大整個劇情結構中傷痛情感體驗的比重。可能影片的創作表達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放大的傷痛經驗確實可以喚起很多人的共鳴。而《后來的我們》這部影片著力點則在于將二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細節作為放大的視覺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合租房,擺地攤,吃泡面,幾次回家過年的幾個場景,甚至極盡美化了二人的相遇情節。故事將北漂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互相取暖的二人情感紐帶牢牢地聯系在一起,將生活化的情節段落做了許多戲劇化的處理,在出租車里探出頭高喊,在工作不順利時的打架,以及分手后地鐵站的找尋段落都讓人印象深刻。不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以個體的身份參與到過去的時光記憶當中,帶領觀眾快速抓取十年的情感經歷,消解了生活化場景,放大了戲劇化段落。這也是兩部影片對于懷舊情感體驗的不同處理方式。
懷舊影片作為撫慰心靈的良好工具,除了情節處理以外還依靠了很多形式化的符號來傳達懷舊體驗,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現代懷舊是充分形式化的,這一形式不僅阻礙了懷舊主體對懷舊感的全盤承受,而且它本身作為一個中介或媒介,也使得懷舊感被具體化和形象化了。③從此形式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符號承載了強大的情感經驗。觀眾接受的符號除了有強烈印象的視聽符號以外,還有情感效應的符號,甚至可以說整部影片都是一個物化的商品符號。《前任攻略3》和《后來的我們》都借助青春電影的符號價值,來引發觀眾的集體回憶,“前任”這一話題作為一種情感追溯多少會引起有過感情經歷的大眾的共同回憶。所以懷舊話題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符號,一種鮑德里亞消費時代的文化消費產品。大眾借助這種青春電影來獲得情感體驗,進而獲得滿足。但是兩部影片引起懷舊體驗的符號存在一些差異。《后來的我們》的時間跨度很大,從2007年一直到2017年,因此十年的經歷必須依靠一些視聽符號的集體記憶才能夠喚起,比如老式手機、mp3、水壺、球鞋、隔板間、林家菜館的陳設等一系列的懷舊物品把觀眾拉回到過去的時間記憶當中,同時一系列物品符號又在整個十年的時間跨度下變得十分的破碎、零散,難以捕捉,因而觀眾借助這種零散的視聽符號極力地回憶過去,來呼應自己過往的殘缺與不完整。而《前任攻略3》相對來說視聽符號的運用較弱,一方面不僅由于影片的時間涵蓋的范圍不清,另一方面影片想要借助的是情境符號的表達。分手后女主一個人生病,不難讓人想到自己落魄的分手情境,男女主人公在一起時曾說過如果分開女主人公就吃芒果過敏而死,男主人公在最繁華的街道扮至尊寶喊一百遍“林佳,我愛你”。結尾影片恰好實現了情境上演。不論是芒果還是在街道喊“我愛你”,感人的關鍵不在于這個情節,而是調動了觀眾曾經感情經歷中的承諾或者是某種相似經驗,進而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影片創作的各個方面都十分一般,卻在影院收獲了如此多潸然淚下的觀眾群體了。其實影片無論是極盡年代記憶的視聽符號還是為了迎合受眾心理的情境符號,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情感回想和共鳴,或許兩部影片內容的表達以及敘事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部影片借助懷舊情懷的調動,記憶與影像的融合,來激發受眾情感,進而吸引消費行為的產生,觀眾獲得的滿足感也都是來源于懷舊情懷的無處釋放,卻在影院找到了一個出口。
僅從以上兩部影片就可以看到青春懷舊影片出現了很多新的轉變,墮胎、校園、車禍這樣的俗套情節越來越少,而探討個體命運和情感體驗的則越來越多。青春電影中,懷舊情懷是永遠逃脫不了的情感骨架,無論是情節結構還是符號表達。國產青春電影這樣一種商業性明顯的消費產品,其懷舊消費的實質是商家為迎合消費者走進影院以獲得審美體驗而制造的一種虛擬的鏡像,是一種懷舊式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集體的懷舊體驗恰恰也是物欲消費時代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情懷。因此這也就印證了青春片可以存在并將繼續存在于電影市場中的原因和價值。
注釋:
①②③趙靜蓉.懷舊——永恒的文化鄉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