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笑城
數字出版相對于傳統出版而言,具有內容涵蓋范圍廣泛、便于資源共享、管理方便以及能夠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等優勢。在2009年我國的傳統出版社就開始逐漸向數字出版轉型,在2012年我國數字出版的總產值就已經達到了1400億人民幣。據預測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網絡出版的銷售額將占到出版產業的50%;到2030年,將有90%的圖書是網絡版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出版具有巨大的潛力。目前數字出版已經成為了傳統新聞出版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因此,加強對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路徑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由于傳統出版社一直采用的都是傳統經營的模式,對于固有的出版方式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無法在一時之間進行改變。而數字出版對于數字媒體內容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傳統出版社在這一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不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其“內容為王”的核心是不會改變的。如果傳統出版社還是依靠傳統的出版模式,那么很難構建出完整的數字出版鏈,更加無法對數字媒體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所以,在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經營出版模式,通過對數字媒體內容的深入挖掘來掌握出版的話語權。
在傳統出版社的出版模式中,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出版內容的編輯、校對以及審核,而在數字出版模式中,要點在于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如果在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數字出版技術做支撐,那么是無法成功實現轉型的。另外,隨著數字出版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出版技術、人才引進以及研發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傳統出版社的主力資金都被投入到了傳統業務當中,對于數字出版等相關業務的投入嚴重不足,使得數字出版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的支撐,這樣一來也是無法成功實現轉型的。
傳統出版的渠道功能就是把出版物轉換成經濟效益,而數字出版如何盈利卻并不清晰。也有很多傳統出版社對數字出版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做了很多實踐,他們一般是通過與其他數字出版公司簽署數字版權協議,由其他的數字出版公司將數字出版物進行加工,最后形成電子書或者整合成為數據庫進行出售,也正因為如此,傳統出版社在這一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權,而且收益并不多。雖然也有一些出版社靠自己的能力從事電子書銷售,但往往因為投入成本大、產出量少等問題導致盈利并不理想。
另外,傳統出版社由于出版方式的限制,所以能夠對作者的權益進行很好的保護。但是在數字出版當中由于傳播范圍較廣、傳播方式多樣化,經常會出現侵犯作者權益的現象,這也是傳統出版社在轉型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現如今傳統出版業應對出版載體和傳播方式變革、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的主要路徑。近幾年,很多傳統出版單位已經在數字出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各類垂直領域陸續建立起了知識服務平臺和知識資源數據庫,比如人民法院出版社搭建的中國法律應用數字網絡服務平臺、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搭建的知識服務平臺、化學工業出版社建立的化工知識服務平臺等,都在市場上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優質內容永遠是核心競爭力,不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永遠都要把第一手的、讀者最渴望的內容信息推送出來,這是出版社的最大宗旨。所以傳統出版社作為內容商,在做數字出版物時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內容為王”的優勢,以內容優勢贏得話語優勢和發展優勢。在進行數字出版轉型的同時,加強與時俱進的思考,做精品的數字內容產品,特別是要摒棄與電影、電視劇等短期高熱產業的內容重復,為讀者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出版內容。
在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字出版人才進行支持,尤其是能夠兼顧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這兩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必須要加強對管理、編輯、技術以及銷售等各個方面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對出版社現有的人才進行數字出版方面的培訓,提供數字化出版培訓班學習或者到專業院校、科研單位學習的機會,從而提升他們數字出版的能力和理論水平;第二,招聘和引進更多數字出版人才,主要包括數字化編輯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以及銷售人才等。
數字化出版相比傳統出版方式具有更強的技術性,因此,在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出版社必須要能夠提前洞悉數字出版行業的局勢,并樹立正確的“技術觀”,積極引進和應用先進的數字出版技術,主要包括數字化管理技術、編輯技術、衍生服務技術以及銷售技術等。另外,傳統出版社還要加大對數字出版技術的資金投入,大力支撐數字化出版技術的相關研究,牢牢把握住數字出版技術的革新動向,從而促進傳統出版社的順利轉型。
數字化轉型要求傳統出版社打破行業壁壘,實行跨行業的深度戰略合作,共生共榮、相互帶動。傳統出版社需積極與技術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實現通力合作,借助數字媒體在傳播上的速度優勢,構建起互利共贏的規模化發展模式,使二者能夠在發展過程中互相滲透、取長補短。現階段開展跨行業跨產業合作是切實可行的,比如可以向文化產業等領域延伸。另外,只有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才能形成品牌和平臺效應,才能最終掌握數字出版的主導權和市場控制權,這就要求單個出版社要規避在議價與集約能力上的劣勢,加強與傳統出版社之間的主動協作。
數字出版產業鏈和傳統出版產業鏈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如果在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一味地按照傳統出版方式來構建數字出版產業鏈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因此,傳統出版社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進。目前數字出版完整的產業鏈是作者—數字出版者—技術提供商—讀者,這幾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技術提供商。而傳統出版社在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重新構建,確保各環節之間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
在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對作者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在不同傳播領域建立完善的數字版稅機制,加大對數字版權侵權盜版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保障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從而使作者權益保護機制日趨完善,對作者的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還要加大版權保護宣傳力度,強化版權保護意識,加快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為版權保護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另外,還要積極建立以司法、行政、技術和標準相結合的版權保護體系。
綜上所述,數字出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是傳統出版社主要的發展方向。傳統出版社要想在這個時代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向著數字化出版轉變。只有堅持內容為王,儲備數字出版人才,掌握數字出版技術,構建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并建立完善的作者權益保護機制,才能使傳統出版社更好地向著數字出版轉型,從而促進我國出版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