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穎瑜
民國時期正值中國社會變革階段,動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對快速地接收和傳遞信息提出要求,隨之報人職業興起,上海和北京的幾所大學相繼開辦新聞院(系)。燕京大學于1924年正式成立新聞系,以符合社會要求的教學理念和職業化的培養方式為報業培養和輸送新聞人才,在當時的教學實踐中取得輝煌成就。
課程設置方面,燕京大學新聞系內設置范圍極廣的課程:“偏重讓學生接受廣泛的知識和報業的基本原理與技術。”①第一學年開設的課程有新聞學導言、報章文字、新聞采訪與編輯、比較新聞學、特載文字社論、出版須知、報紙參考材料、報紙圖畫、廣告原理、營業及印刷發行、中英文寫作、新聞學史和實用宣傳學等十幾門課程之多②。此外,燕大主修新聞學的學生,對新聞專業知識、文學和普通科學知識都要涉獵。因為剛入職的新記者,技術上的不足是可以迅速彌補的,而知識上的欠缺會對工作造成更大阻力。
燕京大學以“學理與實驗并重”為辦學宗旨,“這一時期人們對新聞大學的設計本著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并重的思路”。系內注重學生動手能力,有條件的同學組織自己的通訊社、印刷所和研究室,以便新聞學生實習③。理論性與經驗性并重的職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其他領域人才,僅新聞系重辦之后的前五年內“有正式畢業生十九人,均在本國重要新聞機關服務。如上海大公報,天津大公報,北平實報,北平英文時事日報,漢口公論日報等”④。
“該系以學理與實驗并重為宗旨,故刊行出版物數種,以為學生練習之助。”1934—1935年在刊行的有“燕京新聞,新聞學研究,新中國英文月刊,中英文燕大報務之聲,中國報界交通錄”⑤。反響頗大的校內自辦新聞刊物小型日報《平西報》,“多數新聞題材都選自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校內新聞”。在北京唯一的英文報《北京報道》停辦后,《平西報》“承擔起北京城內新聞報道任務,成為流行于許多外國人社區的英文報紙”。燕京大學新聞系與北京、天津的報紙聯系密切,校內自辦新聞刊物《平西報》和《中國日刊》亦時常為報社提供稿件,服務于社會信息需求。
新聞專業教員大多曾在報社任職,擔任過具體的編輯和采訪工作,有實際工作的著名報人無法做專任教師則被聘為客座教授。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盧祺新、湯德臣、周科征等都曾在當時的報社任職。早期教員之一黃憲昭,曾在美國紐約報社任職,回國后又在廣東、上海參加新聞通訊社,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報社工作過的教授,也會作為學生與報社之間的橋梁,為學生聯系實習和工作,使學生學業與報業需要接軌。
新聞院系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新聞“采寫編評業務”的訓練,是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廣播、電視輸送人才的教學實踐。新媒體時代到來,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發生變化,新聞的生產實踐和傳播手段也隨之改變。新的傳播手段的出現,以及隨之發生的新的傳播方式和事件都值得關注。然而,當下大學新聞教育依舊以傳統方式培養新聞人才,缺乏有關新媒體技術的課程和對新媒體傳播現象的研究,不利于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進步需要的新聞人才。
國內大學教育模式大多以課堂教師授課為主,缺乏對學生新聞實踐的訓練。基礎新聞理論研究是必要的,但學生缺乏新聞實踐操作,不利于理論研究的開展。新聞專業教師一般只從事新聞教學,自身沒有實際新聞工作經驗,也會導致所教授內容與社會實際脫離。新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使新聞業務能力直接服務于社會,大學新聞教育應該作為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階段,鍛煉從業者的業務能力。
近年來互聯網興起,國內大學新聞院系媒體實踐平臺從院系報紙轉戰新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作為學生的實踐平臺,有成本低廉、操作簡單的特點,為校內學生提供了便利的業務實踐陣地。但系內設置的媒體平臺受眾多為院系內學生,且平臺關注度不高,這種“自產自銷”式的新聞實踐平臺難以激發學生們的創造和實踐熱情。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國新聞傳播業帶來了深刻變革,顛覆了傳統新聞業界的格局和生態,對職業新聞人的工作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亦改變了原先以“采寫編評”為主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格局。新聞的采集不再限于實地場景,通過大數據獲得信息成為獲得新聞的手段之一;智能機器人技術造就了能夠編寫新聞的“機器編輯”,算法技術把個性化的新聞內容有針對性地推送給用戶。這些不斷發展的技術手段日益改變新聞的工作內容和新聞從業者的工作環境。這要求大學教育在新聞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新技術、新手段的課程設置,讓學生接觸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技術手段,與職業技能需求相匹配,但要注意新聞專業的根本任務是輸送新聞人才而非其他技術人員。
學生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理論都應有所涉獵,做“通才”。課程設置方面,高校越來越專業化的新聞理論研究造成學生低社會認知度、低生產力轉化的情況,致使學生雖然擁有專業技能和理論,但缺乏對新聞必需的各領域的知識和常識性知識。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形成寬闊的知識視野和人格品德修養。過去一直強調的“通才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等要求在新聞教育改革中不應弱化,而要繼續堅守⑥。新聞專業的學生剛進入媒體時最難解決的不是媒體技術的接觸和使用問題,也不是對新聞工作的適應問題,而是工作中的常識性問題。
新聞教育應加強學生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即“采寫編評”的基本技能。“適應新聞傳播實踐的變化,不能只是增加網絡和新媒體以及相關業務類課程。”⑦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成為新時代的關鍵技術,但應意識到作為職業的新聞工作者純粹地培養某種媒體或者具體的技能是行不通的,純粹技術上的傳播和應用是計算機和數據專業的責任,新聞人所汲取的應是互聯網的邏輯和思維模式,加強技術感知。新聞工作者最核心的職業技能是新聞業務的操作,生產高質量、高層次的新聞產品,更需增強新聞人自身的業務能力以及工匠精神。
推進高校雙向掛職制度,聘用企事業新聞工作者如記者、編輯等進入高校任職,有助于當代新聞教育的開展。職業新聞人進入校園講學,能夠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進行工作調整,教授符合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術,能夠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發現新聞教育模式的玷缺,進而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并且可為校內的學術研究型教師減輕技術授課負擔,保證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此外,還可以返聘離退休老教師,他們的實踐經驗和閱歷豐富,經多年教學研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架構,適合教授一些基礎理論性知識。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和不斷發展的媒介技術,新聞教育既要符合時代變化需求,又要注重新聞人新聞專業技能的提高,如此才能組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新聞隊伍。同時,應在教育過程中培養有社會責任和職業認同感的新聞人才。
注釋:
①陳明章.私立燕京大學[M].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②③④⑤龍偉,任羽中,王曉安.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1.
⑥蔡雯.新聞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7(03):10.
⑦彭濤.新聞教育既要順時,也要守正[J].青年記者,2018(0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