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敏,陳保玲
(高安市農業農村局,江西 高安 330800)
在我國南方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廣闊,糧食產量關系到國計民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幾年,自然環境在不斷惡化,水稻病蟲害幾率有所增加,不僅影響到產量,還會讓糧食品質下降。為了解決遇到問題,要加大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減少病蟲對作物的損害。我所在的是江西省,結合水稻種植區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防治方法,創建出健康的生長環境。
在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了溫室效應,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在這樣的環境下,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促進了細菌病菌的生長,對水稻產量產生不利影響。病害的類型主要包括紋枯病、稻曲病、水稻稻瘟病、惡苗病、棉腐病等。蟲害類型包括稻飛虱、稻三化螟、稲卷葉螟等。病菌和害蟲的生命力比較頑強,再加上普通用戶對病蟲害缺乏認識,都是等到發生了采取防治,沒有提前進行預防。通過實地觀察發現,出現了更多以前沒有見過的病蟲害,使得作物產量大大減少,而且防治難度比較大,因此要加強研究,有效的應對病蟲害,為水稻生長提供保障[1]。
輕病害重蟲害。一般農戶對蟲害比較重視,忽略了病害的的危害性,如果在局部不進行控制,那么影響范圍會迅速擴大。重后期輕前期。大部分農戶都是等到病蟲害發生了才去防治,沒有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前期防治會對幼苗產生傷害,所以不一般不會采用。輕綜合防治、重視藥劑。噴灑農藥是常用的方式,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可能會對幼苗產生損傷,單一的防治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沒有其他防治手段的配合。重防治日期、輕藥種選擇。病蟲害防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般在夏季開始,因為在高溫條件下,病蟲害發生幾率較高。由于農戶缺乏專業知識,在選擇藥劑時不夠科學,表面上采用了多種藥劑,其實功效都差不多,使得防治效果不佳,依然有部分病蟲害得不到清除[2]。
首先是處理種子。在科學技術支持下,市場中出現了很多抗病蟲性能高、適應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從源頭上做好病蟲害防治。這樣就會減少后期的防治工作量,讓作物在相對穩定環境下成長,有助于提高產量。其次是合理施肥。肥料可以為水稻提供充足養分,在生長不同時期對肥料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將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搭配來使用,維持土壤的營養價值,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最后是水分管理。作物生長離不開水源,所以要及時的灌溉,可以促進水稻生長發育。交替灌溉法可以對田間氣候起到改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意識到農業防治的重要性,保證作物正常生長,避免病蟲害的影響。
和其他防治技術比較而言,生物防治具有科學性、安全性、綠色性的特點,應用范圍比較廣,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生物防治的原理是根據生態系統相互制約、平衡的原則來建立的,通過自然天敵控害技術,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預防。例如很多農戶會在田間養殖青蛙、鴨子等,他們是很多害蟲的天敵,讓田間生態系統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生物防治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不僅非常環保,而且減少了農戶的工作量。生物防治是一種有效手段,所以要加強病蟲天敵飼養技術的研究,可以對病蟲害進行預控。生物防治不需要農戶去做太多的事情,依靠生態系統運行的規律就可以實現防治,這種方式值得推廣。
對于水稻病蟲害而言,噴灑農藥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也會引起病蟲害抗藥性的增加。為了發揮出藥效的最大作用,確保施藥時間和植保部建議的時間相同,更加的規范化、專業化。遵循能一起殺絕不單獨殺的原則,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還能夠提高藥物利用率。在施藥之前弄清楚癥狀,采用對應的藥劑,這樣效果會更好。如果病蟲害可以用自然天敵的方式解決,那就沒有必要施藥,可以減輕對作物的影響。要采用科學施藥的方法,例如對于紋枯病,噴灑藥劑時要對準作物的根部,同時將濃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根據相關要求來調配,如果濃度過輕,就達不到防治的作用;如果濃度過高,可能會影響作物生長,所以要適當控制。市場中農藥的類型非常多,要根據病蟲害類型來適當選擇,確保具有針對防治的作用。化學防治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噴灑藥劑范圍過大,在空氣流動中會被人們吸收,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要進行控制,讓化學防治的效果達到最好。
綜上所述,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發生病蟲害,所以要進行防治,才能保證作物的健康。從改良品種、生物防治、藥劑使用三個方面入手去做,不斷提升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實現產量的增收。水稻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性工程,所以要加強防治技術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做好病蟲害預防和防治工作,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