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君
(青海省海西州農牧業信息服務站,青海 海西 817099)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小康社會的內涵不斷豐富,2002年全國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7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到十幾億人口,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方面全面發展。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村的穩步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小康。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的發展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農業是實現農村小康的基礎,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單一,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低、農業抗風險能力比較弱,一旦遇到強降雨、干旱等天氣,可能導致農產品大量減少,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轉變過去靠天吃飯的農業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產品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村旅游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1]。以鄉村旅游為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已經達到了45億人次,旅游業收入超過了39390億元,2018年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了30億人次,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餐飲、交通、住宿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增加就業人口。通過鄉村旅游,可以將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觀光旅游等結合在一起,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價值。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并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比如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宋村利用當地的山水風景和漁業文化,大力發展精品民宿、自助燒烤、農事體驗、農家樂以及民俗攝影采風為一體的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江西婺源縣將鄉村旅游作為核心產業,利用當地的油菜花和微派建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每年舉辦的油菜花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鄉村旅游成為了振興農村經濟的鑰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興農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只有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才能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促進農業進步、農民增收。我國農民大多數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新成果的應用。農業部可以通過繼續再教育或者培訓方式,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就業、薪資待遇等方面吸引高校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投入農村生產活動中,利用他們的農業科技知識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為當地群眾樹立良好的典范,帶領農民發家致富[2]。其次,國家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利用現代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監控技術等現代信息化技術,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監測,為農產品的種植技術提供有效的參考,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促進農民增收。
經營主體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和規?;l展。由于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民缺乏市場意識和商業意識,在農業市場缺乏競爭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企業,將其打造為當地的龍頭企業。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可以采用種植基地+農戶+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公司經營模式,實現農產品一體化生產經營,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其次,政府應該積極培育家庭農場主[3]。家庭農場主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的概念,鼓勵家庭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洜I,它號召家庭成員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在國外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生產經營模式,且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比較高,且各個農場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農業規?;l展。
“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穩定。只有加快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育農村經濟新的經營主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