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河北隆化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河北 隆化 068150)
綠色農業這一概念首次于2003年提出,旨在解決農業生產中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矛盾。綠色農業大力倡導安全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其與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為了追求總產量,在農產品種植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情況,大力倡導綠色農業經濟的今天,需要在農業生產中遵循客觀規律,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早在2004年,我國黑龍江建立首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之后在我國諸多省市開始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也在根據本國的農業經濟特點,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產基地,使得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逐年提升。在我國對外開放大門不斷敞開的背景下,諸多農產品也實現了出口,顯著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在綠色食品的生產中,除了農作物還包括諸多水產品、禽畜產品,通過加工銷往國內外市場,并且諸多食品已經取得綠色食品認證,打造出良好的農業生產鏈[1]。
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農產品質量也帶來顯著的提升,其中諸多農產品都在積極打造產品品牌,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農產品形式更加豐富,可以極大的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商標已經有9個類別,當前群眾對綠色食品的品牌認知度已超過80%,在人們品牌意識提升的同時,也在進一步開發國際市場。
為了大力發展我國綠色農業經濟,近年來國家不斷采取相關政策,過具體的制度形式指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在2000年國務院就已經對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制定了發展戰略,大力支持企業生產綠色食品,并且不斷完善產品的質量監督體系,采取標準化生產模式,之后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明確要提出自主創新能力,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快農業發展步伐,隨著農機技術以及農業生物技術得到廣泛利用,在諸多政策的影響下區域經濟得到顯著發展。同時隨著市場需求的提升,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有了良好的前景。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的過程中,我國諸多農產品也提升了出口能力,進而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做出巨大貢獻。此外,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人們也更加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各地根據國家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對環境保護更加重視,制定了系統的環境監管機制,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共同發展[2]。
盡管當前我國綠色農業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然而依然存在體制不健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銷售和技術的利用未能形成體系化發展模式,同時農業經濟還存在區域不平衡的情況。此外,還存在對農產品質量監管不利問題,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綠色農業經濟作為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與此同時需要加強技術的指導,這就需要各地區的農業部門實現科技的投入,當地政府也要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通過建立綠色農業生產示范區,將農業優勢與技術優勢結合起來,進而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對于農產品的銷售和資金問題,也需要制定出相關的優惠措施,確保區域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需要大力發揮引導作用,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加大對綠色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的生產思想更新,加強技術支持和信息化建設,讓農民生產經營中了解市場動向,還要通過相關的培訓讓農民種植技術得到提升[3]。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進而解決農業生產中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將資金用于農業技術創新方面,對試驗示范區加強推廣工作和技術指導,進而為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同時還需要打造綠色農業產品的標準體系,認真分析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對農產品進行等級劃分同時,需要對農產品建設基地加強環境監測力度,確保農產品達到檢測標準。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農業經濟發展中,需要大力倡導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在加強政策資金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應出具體的發展目標,農業生產前期和后期加強管理,提升農產品品牌和知名度,進而推進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