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學軍
(寧夏青銅峽市農業技術和農機化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青銅峽 751600)
寧夏青銅峽市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48萬畝,其中:小麥6萬畝、玉米27畝、水稻15萬畝,西紅柿等陸地經濟作物年度遞增,以2018年為例,全市農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達26.16萬t,秸稈綜合利用量21.79萬t,其中:肥料化利用8.11萬t,主要用于賀蘭山東麓葡萄機械化基地基肥;飼料化利用12.85萬t,主要是通過田間機械化撿拾打捆、拉用離田,機械揉搓粉碎、用作畜禽飼料;原料化利用0.04萬t,主要是指水稻秸稈田間收集,用于草編等工業化原料。
在市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鎮場和各部門通過各種措施開展秸稈禁燒,加大宣傳動員,氛圍禁燒營造,采取高空電子監控和“網格化”責任監管,在全市全域全面實行秸稈禁燒,同時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加快田間玉米和水稻殘茬秸稈的有效利用和還田離田,但是,受傳統耕作方式影響,每逢秋季和春季,露天焚燒秸稈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形勢依然嚴峻。
尤其是部分城鄉結合部、部分養殖場、小型工廠周圍,半公半農人員認識不到位,有焚燒垃圾、廠區周邊廢棄物和雜草的現象,反應出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影響力還有死角。各鎮場禁燒流動宣傳車“有圖像沒聲音”,擴音喇叭成為擺設,《禁燒通告》和宣傳標語只是張貼在村部主要路段,沒有進村進組,在營造全域禁燒氛圍方面還存在差距。
各鎮場在清除溝渠雜草方面主要集中在主要干道、干溝、干渠和秋季農建項目區,但是對于毛溝毛渠、荒灘荒地、林帶湖泊等地的秸稈和雜草清理不徹底,責任落實不到位,沒有徹底清理。溝渠雜草清理工作量大“費工、費時、耗錢”,沒有先進適用的雜草處理機械。
主要表現在部分禁燒網格人員還存在認識不到位,工作擔當不夠,站位不高,以“工作忙、事情多”為由,造成火點隱情現場處理速度慢或是沒人管的現象,在火點地界劃分方面,存在推脫扯皮,互不認賬現象。部分網格管理人員“動嘴不動手”,工作作風輕浮。
以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市場化、產業化為主線,提高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水平。一是實施秸稈及農作物殘茬深翻還田技術,全面控制化肥零增長,鼓勵和支持有機肥廠等企業發展,將農業廢棄物、秸稈等集中進行快速無害化處理,制成生物有機肥料,促進秸稈肥料化利用。二是推廣秸稈“三貯一化”(青貯、黃貯、微貯、氨化)技術,并引導畜牧養殖、飼草加工經營主體收儲加工秸稈,提高秸稈飼料化和過腹還田利用水平。三是推廣應用秸稈生產生物質燃料技術,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逐漸代替現有的小型分散燃煤鍋爐,從而帶動全市秸稈能源化利用規模。四是支持和鼓勵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利用秸稈開展草簾、草繩、草毯等編織加工,進一步加大水稻秸稈原料化利用力度。
圍繞自治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在全市推廣實施水稻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和玉米秸稈機械化撿拾打捆。形成以市農業農村部門統籌、各鎮實施、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承擔作業的責任體系,做到全域全覆蓋,消除田間水稻、玉米秸稈焚燒隱患,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統籌農作物種類、秸稈產量,合理布局秸稈收儲點。建立以需求為導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骨干、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銷體系,形成相對穩定的秸稈收儲能力。通過訂單供應,協議銷售等方式,推行田間直接拉運外銷和集中收儲模式相結合,疏通秸稈利用及銷售網絡。
對轄區溝渠雜草處理早謀劃,早實施。一是鼓勵轄區養殖農戶對溝渠雜草進行青草飼喂利用。二是將主要溝渠的雜草處理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并采取適當補償機制。三是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對雜草進行徹底處理。四是購置割灌機等設備,組織專業人員,對雜草分季節進行割灌、滅茬處理。
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專項工作經費,統籌各類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資金,對秸稈利用田間作業動力機械及配套機具進行配套補貼;扶持農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紀人等,構建秸稈收儲運體系,對收儲量達到1000t以上的收儲中心,給予政策及資金補貼;對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進行田間作業補貼,有效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全面調配落實秸稈還田作業機械,強化農機作業管理,著力推廣秸稈機械化深埋還田技術,溝渠雜草處理技術,確保秸稈還田效果和質量。組織農技骨干深入田間地頭,采取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示范帶動等措施,加快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開展秸稈還田監測研究,為實施秸稈全量還田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經驗。
市委政府督查室、環保、農牧、公安、財政、宣傳、水利、林業、住建及各鎮(場)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在資源共享、監督執法、應急處置、綜合利用等方面協調合作,齊抓共管,科學高效地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