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震,張海燕
(1.運城市鹽湖區馮村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山西 運城 044000;2.運城市鹽湖區農業農村局,山西 運城 044000)
我國目前的農村及人口分布是數千年流傳下的,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聚居生活,這種分布方式是由當時生產力的低下所決定的,一個壯勞力僅能耕種幾十畝土地。在農業機械化時代到來以后,由于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耕種相同土地所需的人力大量減少,但農村的人口分布和人口數量并未作出相應調整,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結構性問題。
農業在現代社會的財富分配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主要是因為每當有新興產業出現都會吸走社會大量的財富,煤炭、橡膠、石油、汽車、計算機 、互聯網每個行業的誕生都積聚了龐大的社會財富。農業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其在社會財富所占的比重不斷降低,這就造成了農業從業者提升收入十分困難,而我國有5億7千萬左右的農業人口,單靠古老的農業不可能使如此眾多的人口實現富裕。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進步,農業改革的壓力和難度會越來越大,農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國際市場的競爭也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當今世界美洲的大農場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糧食方式成本十分低,國際競爭力也很強。但西方國家對農業還是提供了大量補貼,這明顯是為了對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價格進行壓制,限制財富向農業的轉移,主要是因為農產品生產門檻低,只有打壓農產品價格才能讓財富流向西方國家擁有絕對優勢的制造、科技及金融產業,成就其霸主地位。同時,由于現代工業及科技的發展需要的資本十分龐大,過低的農產品價格將使許多農業國家無力發展工業,進一步穩固了西方國家的統治地位。
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從技術角度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現在正在進行的機械化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如機器人采摘水果已經從技術角度來講已經突破,一旦隨著技術進步或大規模生產將機器成本將下來,這將導致目前仍對人力有大量需求的農產品種植業將大幅減少從業人口,從經濟上將降低農產品的價格,在貿易全球化及競爭全球化的當今世界,仍舊擁有龐大人力從事生產的農業國家將面對的是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二是微生物生產及組織培養法的應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實現指數級增長,農業的本質是為人類提供碳水化合物,這點微生物也可以做到,并且沒有傳統糧食作物生產所需的漫長周期,隨著其應用的增加,必將對農業的生產產生沖擊。現在人類已經用干細胞培養出了肉塊,如果生產成本低于傳統畜牧業,將嚴重沖擊現有農業生產秩序。
我國目前農業改革的方向是規模化、機械化,但此次改革并沒有讓大量人口直接退出農業,許多農民還是享有土地流轉后的地租收入,這對承包土地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極大負擔,由于許多企業對農業缺乏深刻認識,技術儲備不足,棄耕跑路的新聞時有傳出。這導致了我國農業規模化發展直接受阻,很少有企業能夠實現發展擴張。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許多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農場主都依靠貸款來維持生產,由于種種原因也面臨著破產的威脅,這還是在沒有地租的情況下。因此,減掉企業地租的負擔才有可能使農產品擁有國際競爭力。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還是以分散經營為主,其弊端也十分明顯,由于管理水平不一,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低質農產品嚴重打壓農產品價格,農戶缺乏議價權。我認為應該徹底變革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收回農民的土地使用權,發放土地的所有權,成立相應的土地交易所,土地可直接交易,但沒有使用權。土地交由相應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可以先將經濟作物優質產區的土地作為交易對象,逐步壯大農業企業,穩步進行擴張。規定只有和企業簽訂種植合同的耕地方可進入土地交易所進行交易,防止耕地無法有效利用。可根據種植作物的不同,所有者可以三年或五年投票決定由哪家企業進行經營。企業只需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作為分紅,還可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讓土地所有者優惠購買。這某種程度上也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難問題。雖然對于土地購買者來說土地的收益率極低,對于資產保值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渠道。農戶完全可以決定出售自己土地的數量,可以以0.1平方米作為最小交易單位,10萬元一畝耕地折合成平方米才150元左右。擁有永久產權必將吸引大量閑置資金涌入,將耕地作為財產保值手段。土地出售后,可讓大量農民直接退出農業產業,其收益可極大提高消費能力,還可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當自己擁有一塊耕地后,帶領家人見證農作物開花和收獲都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我國農業改革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問題是降低農業人口,對于我國現階段而言,如何建立一個不會對農業生產企業造成負擔的土地退出制度極為重要,只有大幅降低農業人口才能使我國農業在面對未來的國際競爭和技術進步中擁有更多的改革和抵御農產品價格低迷的生存空間。畢竟農業其本身所蘊含財富在社會財富分配中所占比例相對有限,新興產業出現只會令其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從業人員的收入提升十分困難,降低從業人口目前來看是唯一解決現在和將來農業發展所面臨挑戰的唯一出路,靠關稅保護和補貼來維護農業產業的生存對國家財政的壓力實在太大,尤其在高附加值產業出現危機時。只有該產業最大限度依靠自身發展才能提高國家應對風險的緩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