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
(遼寧寬甸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寬甸 118200)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其設施農業生產的面積和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是當前國內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據統計,年設施蔬菜總產量4億噸左右,占全國蔬菜產量的50%以上,設施農業年產值達到9000多億元。近些年,隨種子、種苗培育技術創新提升、設施環境綜合調控技術的智能化提高、主要支撐技術的集成與應用,完善了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體系。設施農業已經由過去單純的反季生產變為周年生產的農業重要產業,是目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均衡,一些地區設施類型、品種、栽培季節無特色,區域比較優勢不顯著,二是部分設施基地設計欠缺,基礎設施不健全,配套設施低配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存在生產安全隱患。三是技術成果轉化率低。一些地方重視設施建設,輕視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生產后勁不足,對土壤的更新改良、提高再生能力以及防病滅蟲調控方面表現弱勢,致使經濟效益低下。四是設施配置簡陋。
各生產區應根據氣候條件特點,統籌規劃,科學布局,以區域優勢為基點,實現設施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對干旱或半干旱地區應以建設擺脫雨養農業為目標的設施農業,對自然資源條件中等以上平原地區要規模化發展設施農業,加強出口創匯型的設施農業和特色型設施農業建設力度。
在建設上首先堅持規模化發展的理念,具體規劃操作上應滿足如下條件:水源充沛、水質無污染;在公路沿線建棚,但棚要與公路相距500米以上;不應在礦山、醫院、工廠周圍建棚,選擇交通運輸方便的交易市場建棚;在民風淳樸、當地政府領導責任心強的鄉、村建棚;此外,在村落附近沒有爭議的荒山、荒溝、荒坡、荒灘建棚。
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相比,是一個科技含量高的復合式技術服務體系,從業人員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具有處理復雜條件下生產障礙的經驗。為此,應組建與該產業相匹配的技術服務隊伍。人員構成以鄉鎮農技專業隊伍為主。招聘有志于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專業的人士,選聘適量有實踐生產經驗的農民,使技術隊伍結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首先在新建小區扶植幾戶肯專研、思想活躍科技示范戶為骨干,一點帶面,階梯式發展帶動模式。對于生產中出現的突發疑難問題要現場培訓,常規培訓要結合區域內優勢品種從種到收的技術規程進行操作,灌輸農民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理念,培養出新一代懂科學、善于接受和運用各種新技術的新型農民。
3.4.1 加大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應用
加強現代設施農業生產建設的同時,教育農民具有產品綠色、生態環保的思維;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如秸桿生物反應堆、節水微灌等新技術;應用復合式立體栽培技術,合理安排茬口,實現滿負荷生產,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經濟效益;加強新優特品種引進試種工作,儲備品種資源,為更新換代做好準備;推廣應用滴灌、落秧器、自動卷簾機、滑車等棚內作業機械。此外對棚內耕地要注重改良以培養地力,精耕細作,預防各種土傳病,提高再生產能力。
3.4.2 執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必須堅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基礎,只有較高的產品質量,才能產生較高的效益。目前國人對農產品食品安全意識逐步提高,對可追根溯源的農產品比較青睞。為此,我們要以培育標準化、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品牌為目標,提高高效農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益,同時制定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以此指導、監督、檢驗生產整個流程,同時引導高效農業樹立自身品牌,著力打造地產農產品形象,通過品牌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3.4.3 加強市場開拓,擴大農產品銷售領域
目前,國內農產品銷售難,究其原因一是同類品種農產品執行質量標準不健全,二是監督管理不到位,懲罰力度弱,三是農產品質量、產地來源可追溯性差。優質不優價、質差價優等現象比比皆是,消費者彷徨迷茫。因而市場不規范營銷是制約高效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針對目前市場現狀,我們要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發揮現有龍頭企業作用,通過農產品銷售對接、市場開拓,推進農產品流通;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網絡,培植農產品流通的專業合作組織,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努力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