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德
(樂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青海 樂都 810700)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勞動生產、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率較高,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經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農業產中環節的生產經營組織和提供各種服務的經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四類,即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其中專業大戶就是主要從事某種單一的農產品的初級生產為主,其規模要大于分散經營農戶的生產規模,而且專業程度較高。區分其與一般農戶的標準,主要有兩個維度,即規模和專業化。特點就是所生產的農產品較為單一,參與市場流通比較被動,生產效率和普通農戶相比有所提高。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生產主體的企業化經營單位,具有法人性質,和專業大戶相比,雖然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但是其產業鏈較長,集約化、專業化程度較高,并非簡單的從事初級的農產品生產。這種模式集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為一體,可以涵蓋到第一二三產業,例如一戶人家既種植大規模的土地,又開辦了農產品加工廠,還從事鄉村旅游或者經營農家樂等。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我國農村發展以及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主要表現在有利于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于產鎮融合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有利于拓寬收入來源空間,提高農民富裕度;有利于城鄉良性互動發展,增強城鄉融合力。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新常態發展,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其重點工作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對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今后一段時間,必須認清當前的新形勢和新變化,進一步優化功能、優化制度,優化運營,進一步規模運營,產業融合,轉型升級,進一步獲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按照“規范、提升、創新”的思路,強化規范基礎,聚力能力提升,聚焦創新引領,推進多元、創新、融合、共享,規范發展,走出一條規模適度,運行規范、機制靈活,聯結廣泛,開放包容的發展之路。
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開放理念,不斷實現合作領域的拓展,不僅要實現技術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的充分整合,同時還應實現組建方式、運行機制上等方面的多元發展,要充分發揮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勢,組建專業合作、農地合作、富民合作、勞務合作、民宿合作,休閑觀光合作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實現包容性發展。
為了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還應加強合作社的規范化,具體應抓好示范創建、抓好整體推進、抓好典型培育、抓好名錄建設、異常合作社排查、年度公示、項目引導工作。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三品認證,物聯網可追溯體系建設,農產品深度加工,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鼓勵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積極開展產業合作,實現農業與工業、文化、健康等產業的有效融合,與此同時還應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探索,建立新興業態,充分挖掘農業其它功能,包括生活功能、生態功能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建立田園綜合體,還應為合作社為提供支持,建立一二三產業鏈,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積極探索融生產、銷售、加工、信用于一體的綜合社建設。
積極引導同類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其它種類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多領域、多方式和多層次的合作和聯合,組建行業性和區域性的聯合社,及各類聯合社,市級成立農民合作社發展促進會,未成立聯合會的推動加快建設,有條件鄉鎮推動建立聯合會,加快構建省、市、縣區、鄉鎮四級協會網絡,使之成為合作社綜合服務體,引領合作社聯合發展,提供綜合服務。加快聯合社特別是“蘇合”銷售聯合社轉型升級,向產品轉優,渠道轉寬,業態轉新,功能轉多四個方面轉型,鼓勵家庭農場集群發展,共同形成發展合力。
人才培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還應加強對農業經營者的培訓,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為此可以根據針對農業經營主體,應實施三年培訓計劃,建立市、縣區、鄉鎮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培訓培育體系,繼續抓好市級培訓,在市級綜合培訓的基礎上,分主體、分內容抓好各類專題培訓,增加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鼓勵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重要載體,承接政府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項目,內容上,轉變過去以生產實用技術為主體的培訓機構,強化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宣講解讀、新品種新技術、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經濟、企業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整體素質
建立健全三級輔導員制度,加強縣級綜合服務體系和鄉鎮綜合服務體建設。按照“自愿委托、代理服務”的方式,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建立鎮(街道)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專業代理機構,聘請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服務,更好的開展財務核算,利用會計電算化為期提供專業的代理服務,包括盈余分配方案、項目編報、業務培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