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忠,張巧英,何孝衛,洪桂花
(1.漣水縣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 漣水 223400;2.漣水縣耕地質量保護站,江蘇 漣水 223400;3.漣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漣水 223400;4.漣水縣農業干部學校,江蘇 漣水 223400)
淮稻品種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高產、優質為目標,將綠色理念貫穿于生產全過程,合理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通過綠色防控防治手段抑制病蟲害種群數量,為淮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這一技術既能減少病蟲害對淮稻生長的威脅,也能增強生產安全性,有效防止生產對環境的破壞,提升淮稻產量與質量。為了將這一技術切實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必須要落實相應的推廣措施,才能走進千家萬戶。
根據綠色食品對環境的要求,淮稻產地應遠離污染源,周圍不得有廢氣排放,若有燃煤鍋爐,必須配置除塵除硫裝置。按照淮稻生長對環境的要求,產地土壤應當具有較好的通透性與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富含有機質,耕層深厚,且PH值略低于7。另外,產地周圍還需有清潔水源,便于灌溉,且水源附近無污染源。
選擇淮稻品種,要堅持“優質、豐產”的原則,選擇與地區環境相適應、抗逆性與抗病蟲性強的品種。如淮稻6號在區試中表現良好,分蘗力、抗倒性較強,抗白葉枯病、稻瘟病,結實率可達近90%,高產田塊畝產可達720kg以上,適合蘇北大部分地區小麥茬種植。大面積的淮稻生產,在品種選擇上要注重以下幾點:其一,生長期與當地物候條件相適應,精米率高,滿足群眾生活需要;其二,綜合抗性好,不易感地方易生病蟲害,能避免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其三,經國家或地方審定,并在區試中表現良好。
種子的選擇,要根據國家水稻良種標準,堅持“四高”原則(純度高、凈度高、發芽率高、含水量高),選擇色澤鮮明、無蟲眼或干癟現象且種源也能夠追溯到的種子。
育秧具體分四步:第一,種子處理。將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3d左右進行風選或水選。根據不同病蟲害防治需求,應用藥劑拌種或浸種,完成后曬干準備播種。如對稻飛虱、稻葉蟬,每100kg種子應用62.5ml高巧摻300ml亮盾、4kg左右的水拌種;對細菌性病害,應用40%強氯精300倍液浸種12h。第二步,整地做床。選地后深耕、耙平,除凈殘茬,施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將硫酸銨、硫酸二胺、硫酸鉀按3:2:1~2比例翻入3厘米土層。做床時,保證長×寬為10~15m×1.8m,步道溝為0.4m,平整床面。做好后用70%敵克松2.5g摻水3kg左右,噴灑于床上,進行土壤消毒。第三步,配土。育秧盤床土,應用65%左右肥沃土、35%左右腐熟農家肥與壯秧劑進行配土;機插秧盤,應用壯秧劑與過篩細土進行配土。第四步,播種、育秧。一般5月20日到25日日溫穩定在7~10℃時進行播種,若為缽體秧盤育秧,每孔2~3粒催芽種子;若為機插標準秧盤育苗,每盤11010g催芽種子。播種后,于苗床上灑施加秧草靈的潮濕細土,并鋪輕型無紡布。育秧過程中,酌情澆水、追肥,做好溫濕度控制,秧苗進入三葉期后,氣溫穩定在10℃左右時,揭除無紡布。
田間管理主要包括移栽、施肥、灌水等。育苗完成后,準備淺水移栽。當氣溫穩定在14℃且秧苗進入3、4葉時進行移栽,一般為6月上旬結束后。插秧時,采用機插與人工結合的插秧方式,先進行機插,再進行人工補苗,保證不丟穴、不缺苗。大田準備插秧時,基于全量秸稈還田,施有機肥、尿素、三元復合肥比例為15:1:2的混合肥作為基肥;在分蘗期,畝施5kg尿素;在孕穗期,畝施尿素、氯化鉀比例為2:1的混合肥。灌溉主要遵循淺水緩苗、淺濕分蘗、夠苗曬田、淺水孕穗、干濕壯粒的原則,應用前水不見后水的灌溉方法,盡可能少灌水,同時在雨季或連續陰雨天做好相應的排水工作。
在淮稻生產全過程中,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應用綠色防控防治手段抑制病蟲害種群數量,降低農藥殘留,達到既能防治病蟲害又保證優質稻米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綠色防控防治主要是指從農業、生物、物理方面進行防治,盡可能避免化學藥劑的使用。農業方面,選擇高抗性品種,保證田間通風與透光,科學灌水、追肥,同時發展“淮稻+”模式,為淮稻生產構建良好的生物環境。生物方面,以植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如種植香根草誘殺螟蟲、釋放赤眼蜂控制螟蟲、性信息素誘殺螟蟲。物理方面,利用害蟲趨光性誘殺害蟲,如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稻飛虱與其他螟蟲等。
推廣隊伍是連接科研部門與農戶的中間紐帶,主要負責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為實現淮稻品種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進戶,必須強化推廣隊伍建設,以提升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其一,外聘技術專家。推動地方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依托其技術與人才優勢,聘請淮稻栽培方面的專家教授組成專家組,主要負責提供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人員培養等服務,協助地方基層農技站制訂相應技術的推廣計劃。其二,利用鄉土人才。做好鄉土人才的教育和專業培訓,鼓勵他們建立鎮村技術推廣隊伍,將相關技術知識進行大膽試驗與示范,然后再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生產經驗傳授給農戶,指導農戶使用淮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幫助農戶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其三,將在職推廣人員、外聘技術專家、鄉土人才進行整合。圍繞各鄉鎮的淮稻栽培情況,按照“一個鄉鎮,一支推廣隊伍”、“一個示范基地,一個技術人員”的服務機制展開技術推廣。
為了讓更多的農戶了解淮稻品種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擴大服務覆蓋面,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必須要拓展宣傳推廣路徑,將現代手段與傳統手段相結合,下好宣傳推廣這盤棋。例如,由基層農技站負責主辦“一品一策”科技小報或編寫印發技術明白紙,向農戶免費發放,讓農戶通過小報和明白紙及時了解淮稻栽培相關技術信息。在淮稻栽培關鍵時期,基層農技人員依托各鎮村有線廣播開展技術講座,對淮稻栽培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詳細闡述,避免農戶走入栽培誤區。自然災害或病蟲害發生頻繁時期,依托地方短信平臺向農戶發布應急救災信息、病蟲害防治要點信息,盡可能減少農戶損失。面向農戶開通12316技術服務熱線,向廣大農戶公開外聘專家或技術人員手機號碼,提供快捷的技術咨詢服務,幫助農戶答疑解惑。建立線上平臺,定期發布淮稻栽培相關技術信息、國家和地方補貼政策信息。
示范基地承擔著優勢品種試驗示范、主推技術繼承創新、特色推廣模式開發示范等任務,為加大淮稻栽培技術推廣力度,必須要充分發揮基地示范作用,進一步加深農戶對相關技術的了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多次組織縣作栽站、植保站、耕保站、鄉鎮農技站、種植大戶及相關合作組織負責人在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開展現場觀摩會,講解新技術的組裝與新產品的應用,進一步加深對淮稻品種綠色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的了解,使基地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淮稻品種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對提升淮稻生產質量、產量有積極作用,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在技術應用中,要做好從選地到病蟲害防治整個栽培過程的每一環節,減少人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另外,也必須要加強技術的推廣宣傳,強化技術隊伍建設,拓展宣傳推廣路徑,發揮基地示范作用,讓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