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遠鑫
(淮安市淮陰區南陳集鎮農業技術服務站,江蘇 淮安 223341)
小麥種植過程中,運用科學的輪作手段,重視種植中的管理措施尤為重要,在小麥發生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紅蜘蛛等病蟲害時,除了要及時運用化學藥劑防治,選擇優良的小麥品種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地適宜種植的品種為淮麥35、淮麥44、徐麥35等。
對于本地區而言,小麥播種時間應該在10月10~11月10日期間,對于半冬性小麥品種來說,適宜適當早播,但對于弱春性小麥品種來說,要適宜適當遲播。小麥播種量一般為每畝10~15kg,對于同一品種的小麥,隨著播種期的推遲,應當適當加大播種量,理論上來說,每推遲播種一天,就要增加250~500g的用種量。播種時可以選用中型大拖拉機進行耕作,土地的耕翻深度在15~20cm為宜,深耕面積也應該增加,同時,當播種工作完成后,農戶要及時地開展查苗補種工作,保證出苗全、齊、勻、壯。
小麥在播種時,可選擇種、肥一體機播種,達到省工省本增效的目的,播種時基肥每畝可施用45%(17-15-13)配方肥30kg或者30%(15-9-6)+20%有機無機復混肥40kg,另外每畝需施尿素15kg。
小麥追施拔節孕穗肥時間適宜在每年的2月底~3月初,畝施15kg尿素,穗肥視苗情畝施3~5kg尿素,葉面噴施肥料可結合病蟲害防治,大概時間在每年的4月25~5月5日之間。
施肥時可選擇中大型撒肥機,要做到撒勻撒全,撒肥的天氣適宜選擇陰天或者小雨下午進行,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
小麥在不斷生長的過程中,各種病蟲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干擾,應該掌握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手段,當春季來臨時,各種病蟲會大幅度的出現,種植戶要具有高度認真負責的心理,運用各種有效的措施及時進行防治,小麥的生長狀況才會更加優良。防蟲藥劑還應受到科學的處理,參照小麥的實際生長狀況,運用適當比例的藥劑,各種農藥的安全性需獲得保障,否則小麥的品質會受到影響,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小麥種植管理以及有效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系統的特點,種植戶應該掌握一系列技術要點。在返青期時,紅蜘蛛、紋枯病是最主要的病蟲害,可運用吡蚜酮和噻呋酰胺進行防治,將藥劑兌水噴灑到病株的莖基部,當抽穗期時,赤霉病、白粉病、麥蚜蟲是最主要的病蟲害,可以選用吡蟲啉、甲硫戊唑醇進行防治[1]。在灌漿期時,小麥產生病蟲害的概率顯著增加,藥物防治手段會十分多元化,在殺害各種病蟲害的過程中,小麥的生長規律獲得保障,最終,產量、質量會穩步提高。
本地小麥種植中,赤霉病的發生比較嚴重,在幼苗到抽穗時期都會受到威脅。優選品種是小麥赤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應選擇淮麥35、淮麥44、徐麥35等較為抗病的品種。采用配方施肥技術,要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當病情發生時,可以選40%戊唑· 咪鮮胺水乳劑20~25ml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ml,兌30~45kg水對準穗部均勻噴霧,嚴重時1周后交換藥物再次噴施[2]。
在運用諸多防治手段的基礎上,生態環境的平衡性被全面保持,人們能夠食用到綠色的食物。此外,每經過一段時期,還應該進行除草,促使土壤中的養分獲得維持,種植戶應具備認真負責的心理,實時的了解小麥的生長狀況。當前在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為促使小麥的產量穩步提升,民眾獲得更多的收入,應認識到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確保小麥處于優良的生長環境中。現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種植中可以運用大型的機械,促使種植技術大幅度提升,種植戶間還可以相互交流自身的經驗,眾多的人力資源可以減少,小麥的生長狀況更加優良[3]。
總而言之,現今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農作物的結構應該不斷調整,小麥是重要的農業品種之一,種植戶需要掌握良好的種植技術,減少種植中的不合理之處,同時,關注小麥的生長狀況,運用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促使小麥的品質獲得保障,民眾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社會處于積極的發展趨勢中。